捧起《出来一起玩儿吧!》,封面上一只小熊在花丛中站定,眼睛望向远方,一只小手放在下巴旁边,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它在想什么呢?继而看到书名就更引人猜想了,小熊在叫谁出来一起玩儿呢?
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书的内页。扉页上从树叶堆里露出了一双眼睛,这是谁的眼睛呢?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阅读的兴趣却越来越大了。赶快翻开正文,在一个天气好心情也好的一天,小熊出门去抓鱼,就在它抓住鱼的时候,“啪、啪、啪、啪”有谁在拍手。“是谁?”小熊这么一问,拍手的好像被吓到了,拍手声也停止了。第二天,小熊去采蜂蜜。一路上,它都听到身后有“沙沙”的声音,好像有谁在跟着它。直到小熊走到蜂巢附近,沙沙声一下子就消失了。“一定是因为害怕蜜蜂。”小熊心想。第三天,小熊出门去摘木莓,好像有谁帮忙摘似的,篮子一下就满了。于是第四天,小熊早早起床准备了两份便当带到山上,铺好野餐布,准备好之后开始喊“出来一起玩儿吧!” 直到这时,那个害羞的小狐狸才露出脸来……
这个故事有着孩子们惯于接受的“三翻四抖”的循环式结构,符合孩子们从期待到预期再到满足的心理。宫西达也有句名言:“绘本是翻页的艺术。”绘本能否提起小读者的胃口,两页之间的跳跃与张力是关键。《出来一起玩儿吧!》从最初书名抛出的问题开始,小读者们就开始期待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谁躲藏着没有出来?于是,小读者都好想看到“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在这样不断找寻,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一口气读了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细心的小朋友能从画面中看到树叶丛中时而露出来的一对尖耳朵,时而露出的后脑勺,还有木莓从中露出来的小手……在每一页的翻页中,孩子们都会猜想,这个躲着的是谁呢?当最终答案显现出来的时候,孩子们恍然大悟,得到极大的满足,还会不断回味之前发现的小手、尖耳朵和后脑勺果然都是小狐狸的。当这样的过程结束,孩子们心里留下阅读的美好,还想下次继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阅读”的游戏呢。
《出来一起玩儿吧!》讲述了孩子世界里很常见的现象——儿童社交的问题,特别适合亲子共读。小孩子们看似每天都在无忧无虑的世界里玩耍,其实他们也有很多苦恼。儿童社交其实是每个孩子都绕不开的一个问题。由于性格的不同,有的孩子就像小熊一样,很容易就可以打开心扉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可有的孩子就像小狐狸,也许他早就想和某个孩子交朋友,或者早就想加入一群孩子一起玩儿,可是却一直不敢走出第一步。对于害羞如小狐狸的小朋友,小熊的做法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给他们走出来的空间和时间,等待他们自己准备好了,他们自然会走出来。对于像小熊这样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告诉他们多多关照那些害羞的孩子,和大家都交朋友,这样小熊也能获得更多的快乐。翻到封底,一只小驴躲在大树后,看着结伴同行的小熊和小狐狸,小读者自然会明白,很多孩子都可能会害羞,大家都是需要友谊的。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就是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走出去,争取友谊和快乐。亲子共读这本书,更可以增加孩子与家长沟通交流的空间。
《出来一起玩儿吧!》的画家安蒜保子用轻柔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看到郊外这么美丽,一定更愿意和家人一起出门去户外活动或者郊游野餐。趁着好天气,带领孩子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第一天,小熊出门去抓鱼。当它抓住一条大鱼的时候,有谁在拍手。第二天,小熊去采蜂蜜。一路上,小熊感觉谁在跟着它。第三天,小熊去摘木莓,又不知道是谁帮了它的忙。第四天,小熊早早起床,做好便当去郊游。当他把野餐布和便当都摆好的时候,小熊开始喊:“出来一起玩儿吧!”这时,谁露出脸来了呢?
本书可以帮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内心。孩子们都渴望被接纳——被家人、朋友、社会接纳。可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勇气把自己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哪怕是面对家人和朋友。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孩子定义为“胆小的”,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内心非常敏感细腻。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活动,示范了面对这种问题时要如何应对。
香山美子创作的故事让人读后感同身受,留下很深的印象,安蒜保子温暖柔美的画风与这个遇见并收获友谊的温暖小故事的主线非常契合,合上书本,读者仍然能回味到友谊的芬芳以及这本书留下的思考。
——日本绘本导航网站
作为一个妈妈,看到这个故事很受鼓舞,自己的孩子就有点像小狐狸。看到小狐狸终于和小熊成为了朋友,感到无比的喜悦。可能对待每一个害羞的小孩,都需要一颗温暖的心灵吧。
——日本读者
这是一本充满温馨与乐趣的小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憨萌可爱的小熊。 如果读者跟着小熊一路走一路玩儿的话,到结尾的时候会很惊奇地发现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害羞的小狐狸。其实小狐狸从一开始就一直陪伴着小熊。那么它到底藏在哪里了呢?作者又引着我们回过头从故事一开始的地方去找。这一次我们抛开文字,跟着小熊一起去观察倾听,会发现这故事变得丰富了好多。树丛里露出的眼睛、耳朵、鼻子、小手和尾巴被小读者一一找到,读图的过程满是惊喜。再看看小熊准备便当的桌子上,数数便当盒、餐具和茶杯各有几个,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小熊也早就感觉到了这个神秘的小伙伴。
虽然小狐狸在故事的尾声才露面,但是我们会发现作者从一开始就对他做了生动的描绘。因为害羞,虽然他非常想和小熊做朋友,但是一直没有勇气走出来和小熊一起玩。躲在树丛里看小熊抓到鱼,他会情不自禁地鼓掌,由衷地为小熊的胜利感到喜悦。可是当小熊问“是谁?”他会被吓到,缩回树丛里去。他一路不远不近地躲在树丛里,跟着小熊去采蜂蜜,跟到蜂巢前却被蜜蜂吓退了。可他是那么喜欢小熊,即使因为害羞躲在树丛里,也会想要给小熊帮忙,给小熊的篮子里偷偷装满树莓。所以当他在小熊的邀请下从树丛后走出来,我们对他好像已经很熟悉了,对于他们会成为朋友也毫不意外。
小熊是那种特别有安全感的孩子,内心有足够的爱,让他可以不受困于忧虑和恐惧,享受这个世界的奇妙美好,也有爱心和耐心去接纳害羞的小伙伴。我们在幼儿园看到小熊这样自在的小孩子,经常自言自语的一个人也玩得很带劲儿。可小狐狸就是个害羞的小孩儿。害羞的孩子并不少见。有的孩子天生就很敏感,有些随着年纪增长就不那么害羞了,有的长大了还是比较内向腼腆。其实我们每个人遇到陌生的社交场合都有紧张的时候,会脸红心跳、惴惴不安。小熊这样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忽略这些小小不适,把注意力转移到接下来的新鲜事上。但是小狐狸这样的孩子却容易把注意力投向这些不安的反应上,想到接下来的新鲜事可能会带来这样或那样不好的结果(拒绝或伤害),对未知的强烈焦虑感导致他们空有交朋友的愿望和打算,却无法付诸行动,宁可退缩。
津巴多在他的《害羞心理学》里提到,害羞的孩子往往被两种完全相反的情绪和想法拉扯着。他们躲着人,并不是因为天性孤僻不喜欢人群。相反,他们非常敏感地关注别人对他们的看法,想知道是否有机会和别的孩子成为朋友,想要参加到群体的活动当中去,渴望被接受和认可。同时,他们又非常害怕被拒绝。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只有坦然承担这些风险才有可能建立起合作、友谊这些与他人的重要联系。
有时候,父母急切地想要纠正孩子的害羞,但这种寄望也许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看到家长不断催促孩子:“快打招呼!别老是不说话!你看别人家的小朋友多么大方!”然而这种不当的推动反而会增加孩子的羞怯。另一方面,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安慰也可能给孩子一种信号,让他们对这些场景更加害怕。有些家长总替害羞的孩子应对别人的提问,这会让他们更加感到自己社交能力弱,进而影响他们的整体自信心。改变的秘诀其实是接纳,具体要怎么做完全可以从小熊身上看到:他尊重小狐狸的个性,试着了解小狐狸,自己先做好准备,给小狐狸时间和空间,从容温和地邀请,等待小狐狸以自己的力量从树丛后走出来。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最为可贵,在教育孩子的任何时候都需要。
内心的好奇和友善宽容的环境往往更容易推动害羞的孩子改变。如果你想让一个小孩子自己过来跟你玩,最好想点好玩的事情来吸引他。藏猫猫可以说是最适合害羞小孩玩的游戏了,他们可以在感到安全的范围偷偷观察那些令他既感兴趣又感到紧张的人在做些什么,即使被发现了也可以跟着大家一边尖叫一边大笑地跑开,紧张惊险的情绪被快乐包裹起来,这是可以让他们随时撤回安全地带的冒险游戏,却反而更能吸引他们走出去。集体的手工活动也很适合这样的孩子,专注在活动任务上会减轻他们跟别人谈话的焦虑,这样一来,在活动中帮助别人、和别人交流想法也会更自然。
对小狐狸这样的孩子来说,预热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们不了解当他躲在树丛里观察的时候脑子里转过的万般念头,我相信他虽然还没开始行动,但是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几百遍要去应对的场景。你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问问自家的小朋友,小狐狸那个时候在想些什么,他的答案也许正是他自己的担忧。如果孩子对一下子进入陌生的情境心存忧虑,那我们不妨先带他们到小一点、轻松一点的陌生环境,视他们的适应情况再渐进升级挑战。当孩子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你甚至不必称赞他们勇敢,只需要像小熊那样认可接纳就很好:我知道你在我抓到鱼的时候拍手了啊,我知道你在摘树莓的时候帮了忙啊,甚至你因为怕蜜蜂而跑掉也完全没问题,我都知道,而且我也理解你。最关键的是在不去刻意改变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创造时机鼓励他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像小熊邀请小狐狸的姿态:我已经准备好了,如果你也想要和我做朋友,就出来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