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爸爸长不大
When Dads Don’t Grow Up
文 : [加拿大] 玛乔丽·布莱恩·帕克      图 : [美] R.W.阿利      译者:董海雅
  • ISBN:978-7-5545-4511-9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6
  • 包装 :精装
  • 定价 :35.8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揭示做一位模范爸爸的秘诀:“在场”陪孩子,“投入”陪孩子,“享受”陪孩子,与孩子在琐事日常中“共创”乐趣。

在传统观念中常常认为男人应该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应该为了赚钱在外面闯荡、打拼。因此观念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下出现了一批“隐形爸爸”。父亲角色的缺席或隐身,无疑是当今社会在培养下一代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或许“生病”的不是爸爸们,但“吃药”最多的却是妈妈们,损失最大的则是孩子们童年的幸福快乐与健全的人格养成,这也就是在损失我们的未来。本书通过四位与孩子打成一片的爸爸,给我们展现了做得好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陪孩子一起玩,不仅是爸爸段位的一把标尺,也成了“心态年轻的可爱大叔”与“油腻无聊的中年男子”的分水岭。

展示多种爸爸和孩子之间爱的互动游戏,孩子乐、大人也能重回快乐的童年!

本书中介绍的四位爸爸跟孩子在生活中有各种好玩又有爱的互动,有时候在亲子陪伴过程中,可能常常玩的游戏对孩子会失去新鲜感,适时的补充新的玩乐点子也是很必要的呀!孩子也能从书中同龄小朋友的童真游戏中启发自己跟爸爸的专属游戏,享受父爱


内容介绍

本书带我们认识了四位好玩的爸爸,第一位是花店老板,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第二位爸爸是个牙医,他有孩子一般的想象力,又像孩子一样总爱冒傻泡儿;第三位爸爸是个上班族,他在工作中是个斯斯文文的白领,和孩子在一起就立刻变身淘气的大男孩儿;第四位爸爸是建筑工人:他动手能力强,喜欢DIY,喜欢亲自实践,这让女儿的生活里总有各种有意思的小玩意儿。那么,成为模范爸爸的秘诀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来找寻吧!

精彩书评

在场—投入—享受—共创,这本图画书帮我们找到了四把金钥匙,不仅可以打开孩子的心门,成为他们心目中偶像派满分老爸,更重要的是,可以带领我们自己,找回快乐的童年,从孩子身上发现我们欠缺或遗失已久的那些纯真、美好与潜能,让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成为彼此受益终身的一段快乐旅程。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却可以再来,当一个长不大的顽皮爸爸,孩子满意,你也满足。

——“猴叔讲绘本”主持人、儿童阅读推广人 圣孙鹏

内页展示
玛乔丽·布莱恩·帕克

加拿大童书作家,从小热爱并坚持写作,创作了许多本童书,有《妈妈的小鸭子》《色彩追梦人》等。她在加拿大阿尔伯塔长大,毕业于卡尔加里大学,现在全职为儿童创作书籍。目前,玛乔丽·布莱恩·帕克与丈夫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住在科罗拉多州丹佛。

R.W.阿利

R.W.阿利,美国插画家,从小喜爱画画,毕业于美国哈弗福德学院,获得艺术史学士学位,创作了大量童书,其中与迈克尔·邦德合作出版的《小熊帕丁顿图画书系列》最广为人知。


  • 专家推荐 《在场—投入—享受—共创,四步打开孩子心门》
    作者:圣孙鹏 “猴叔讲绘本”主持人、儿童阅读推广人

    每当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得知我做了一个亲子阅读类的公众号时,女性朋友说得最多的就是:“我要好好看看/对我很有启发/我也要试试你的方法。”而男性朋友绝大多数会说:“回家让我老婆好好看看!”一句话泄露了他们的心里话——育儿这件事,主要靠妈妈。在我公众号的帖子中,挨批评最多的就是孩子爸爸们,而我最期待的读者,恰恰也是他们。


    日本图画书作家宫西达也(四个孩子的父亲)曾经吐槽过日本的状况:在日本一直都有一种传统观念——男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外面打拼的时间越多越好,在家里闲待着的时间越少越好。因为缺少与家人的交流,即使待在家里时,孩子的爸爸也常常扮演“负面”的角色,孩子看到的爸爸总是慵懒地翻看报纸,跟孩子说话不是发号施令,就是批评训斥,或者讲讲空洞的大道理,很少有父子之间爱的互动。


    我们身边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现代大城市的上班族爸爸们确实挺辛苦,他们在孩子眼中的形象经常是四种标准姿势:玩手机、看电视、葛优躺、瞎嚷嚷。对了,还有一种——根本不着家。父亲角色的缺席或隐身,无疑是当今社会在培养下一代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或许“生病”的不是爸爸们,但“吃药”最多的却是妈妈们,损失最大的则是孩子们。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童年的幸福快乐与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损失。


    其实还有一个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爸爸们自己,他们错过了孩子的快乐童年,不仅为今后一生的父子关系增加了些许隔阂与阻碍,更是错失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成年后唯一可以重回无忧无虑的时光,弥补童年缺憾,心灵与人格二次成长成熟的机会。会不会陪孩子一起玩,不仅是爸爸段位的一把标尺,也成了“心态年轻的可爱大叔”与“油腻无聊的中年男子”的分水岭。


    做得好的爸爸是什么样子?这本《顽皮爸爸长不大》就带我们认识了四位好玩的爸爸。第一位是花店老板,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用那双修剪花草的巧手,给儿子制作造型新颖的早餐薄煎饼。他允许儿子边吃饭边看动画片,而且自己也跟着一起看得起劲儿。他最大的特点:总是那么热情高涨,特别会“穷开心”——在自家后院也可以带儿子一起玩高尔夫,兴头来了下雨也不怕;坐在卡车后厢里,吃自带的野餐食品,满足得如同在享用一顿豪华“海景大餐”;在牙医候诊室里,别的爸爸都斯斯文文地看报纸看手机,只有他和儿子一块儿趴在地上玩小火车,看看旁边小朋友羡慕的眼光就知道,这样的爸爸是多么受孩子的欢迎。


    第二位爸爸是个牙医,他有孩子一般的想象力,又像孩子一样总爱冒傻泡儿。他特别会和女儿一起玩假装游戏(Pretend Play),父女俩打着手电去衣橱里找怪兽,去地下室探险;在景点见到那种古装照相布景,一定要把脑袋伸进去做个怪样;在家里拿手纸卷玩,结果不小心碰倒了台灯。看看她家女儿丰富的面部表情就知道,有这个演啥像啥的爸爸,生活中一定是充满了戏剧色彩。


    第三位爸爸是个上班族,他在工作中是个斯斯文文的白领,和孩子在一起就立刻变身淘气的大男孩儿。与其说自己爱运动,不如说是更爱给儿子当陪练,后院里的单挑,爷儿俩表情认真得像在打NBA总决赛。陪伴孩子的时光,也影响了他自己:等公交时,白领们人手一杯咖啡,他却蹲在马路牙子上,掰着面包喂鸽子;公交车上,大男人们都在读着报纸上的大事情,只有他在专心致志地看漫画。


    第四位爸爸是建筑工人:他动手能力强,喜欢DIY,喜欢亲自实践,这让女儿的生活里总有各种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他带女儿玩遥控飞机,挂树上了,就让女儿踩着自己肩膀去够;下大雪,他给女儿做了个大雪堆,还给女儿办了一场雪地烤肉会;在家里和女儿用雨伞打曲棍球;和女儿一起动手,做一间木头树屋。小女孩儿从小就在爸爸的指导下,接触很多工具和机械,会动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是真正的手脑协调发展。


    看过这四位受孩子欢迎的老爸,我们是不是能总结出一点儿成为模范爸爸的秘诀呢?其实在陪伴孩子方面,爸爸先天就具备一些超越妈妈的潜质,比如更大的力气和胆量,更宽的玩耍尺度,更发达的户外运动细胞等等。爸爸们要努力做到的第一点,很简单,就是“在场”!无论我们是办公室里的白领,还是起早贪黑的普通工人,多拿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是爸爸给孩子未来最宝贵的一笔投资。


    第二点是“投入”。光人在不够,还要心也在,不要成为家里的“隐形爸爸”或“无头爸爸”。我们要学会高质量陪伴,试着一回到家就放松,把手机搁到一边,专心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无论是游戏、学习、实验,还是海阔天空地神侃。爸爸还要学会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孩子,启发孩子,鼓励他自主选择,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自己动手找到答案。


    第三点是“享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要满怀热情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非要带他们进入我们的成人世界。喜欢孩子喜欢的那些东西,比如图画书、动画片、假装游戏、球类游戏、桌面游戏等等。我们要明白,孩子主动选择的,最痴迷的东西,一定是他现阶段最敏感、身体和智力发育最需要、最能帮他突飞猛进的东西。通过分享孩子的快乐,爸爸也会重拾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与满足,重拾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四点就是“共创”。爸爸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家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场所,也是孩子玩耍和探索的空间;家中的物品是大人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孩子感兴趣的玩具和实验品;做饭、吃饭、家务、购物这些成年人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玩的游戏与最棒的课堂;雨雪虹霞、花开叶落这些自然现象,对成年人来说已司空见惯,对孩子而言却是那么的新鲜有趣……懂得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教育,不是单向传授的活动,而是共同创造的过程。面对神奇的大千世界,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虽没有答案,却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在场—投入—享受—共创,这本图画书帮我们找到了四把金钥匙,不仅可以打开孩子的心门,成为他们心目中偶像派满分老爸,更重要的是,可以带领我们自己,找回快乐的童年,从孩子身上发现我们欠缺或遗失已久的那些纯真、美好与潜能,让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成为彼此受益终身的一段快乐旅程。人生只有一次,童年却可以再来,当一个长不大的顽皮爸爸,孩子满意,你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