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诗人雷切尔•鲁尼与屡获殊荣的英国插画家泽赫拉•希克斯一起创作了“儿童心理绘本三部曲”——《走开,难题怪兽!》《再见,我的小担心!》《别怕,没那么可怕!》。帮助孩子在遇到难题,感到焦虑和害怕时,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且想办法克服负面影响,积极地恢复到欢快的生活状态。
本书《别怕,没那么可怕!》讲的是关于害怕的心理状态。泽赫拉•希克斯用有趣的形象把害怕的心理状态展现在充满童趣的画面中,孩子们面对的各种害怕的情景跃然纸上,形象生动;儿童诗诗人雷切尔•鲁尼用温暖而简洁的语言让孩子们直面自己的害怕,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害怕的突破口,积极调整心理状态,不再害怕。
害怕有时像长着脚或长着翅膀的怪物,忽大忽小;有时像一个黑影向你爬过来,你的手会颤抖,你的心会怦怦直跳。有时候,你很害怕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很可爱,这种感觉很不一样。你可能很怕游泳,怕参加聚会,不敢看牙医……
但有时候,你会发现害怕是你的错觉,它可能是由兴奋伪装的。害怕有时还会对你有帮助,它会让你远离危险,比如电线、灶火、锋利的刀、飞驰的汽车、陡峭的悬崖或者病人身上隐形的病菌。
我们都有害怕的东西,有些看得见,有些看不见。我们都有过害怕的感觉,别担心,有很多方法可以把“害怕”赶走。别怕,没那么可怕!
这是一本真正能帮到孩子的书!
华丽的颜色、明亮的插图和令人愉悦的文字,帮助小孩子克服他们的恐惧,不管是对虫子、动物还是压力。而且,这是一份很好的礼物。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看待担忧和恐惧的新方式,同时也让读者感到被赋予了某种力量和控制权。
——亚马孙网站星级读者评论
害怕,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别怕,没那么可怕!》以多元视角为我们讲述了无处不在的“害怕”。对于孩子来说,这更像是一次“害怕大集合”,也是一堂生动的战胜害怕的启蒙课。
呈现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各种“害怕”
尽管“害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抓不住、摸不着,无影无形,但文、图作者雷切尔·鲁尼和泽赫拉·希克斯却将它描述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作者选取了多种不同的事物和场景,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展示出了“害怕”的千姿百态:他们有着不同外形的,“是种非常可怕的家伙,有的长了很多条腿,有的长着翅膀,有的很大,有的很小”。作者还列举了“害怕”经常出没的地方,马戏团、游乐园、游泳池,甚至是热闹的派对现场。我们越想躲避它、远离它,它就越会在你独处时以“此消彼长”的态势进攻。“害怕”出现时,孩子们的情绪感受,以及战胜“害怕”的心理过程,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以多元视角讲述无处不在的“害怕”
上面提到的种种“害怕”,是以儿童的视角呈现的,是儿童常常能感受到的;作者还以成人的视角呈现了另一种“害怕”,比如家庭生活中的“电源插座、灼热的火苗、锋利的刀具”;户外活动时“马路上嘟嘟作响的汽车,悬崖峭壁和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你咳嗽、打喷嚏的隐形细菌”。无论是儿童视角的“害怕”,还是成人视角的“危险”,当它们被具象化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事物的可怕程度就已经降低了,变成了可以处理的某种信息。
大跨页设计独具匠心,画面、线条稚朴而简洁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却将创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个又一个对害怕的定义带领我们去捕捉身边的种种害怕。时而小场景,时而大跨页的变化,让孩子怀着好奇的心情,随着作者的视角,自然地流转于各个场景,与各个人物的心理产生共鸣。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画面的线条稚朴而简洁,色彩对比强烈,贴近孩子的审美取向,有儿童画的味道。文字具体而简明,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没有过多的铺陈,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感受、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润物无声地给出了解决“害怕”的方法
当手持长剑、脚踩鳄鱼、浑身散发着“勇士之光”的小女孩和高举牙刷驯服“害怕”的男孩出现时,是整个故事内容的反转之处。如何积极面对和处理“害怕”,书中给出了一些好方法,比如找到训练“害怕”的方法,让它变规矩;找到害怕的真相,在真正的危险面前止步;发现伪装的“害怕”,它可能只是“兴奋”。能做到以上几点并不容易,纵观绘本中提到的种种“害怕”,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陌生和改变。面对它们,孩子会感觉自己失去了控制感,或者达到了他的认知上限,造成安全感的降低。成人需要为儿童营造充满安全感、值得信赖的环境,让其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家人的支持,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其实,“害怕”本身并不可怕,当孩子熟悉了“陌生”和“改变”,当他重新获得掌控感时,他的惧怕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绘本里有生活、有成长,还有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
“害怕”作为人类的一种情绪警报机制,有其存在的意义。对年幼的儿童而言,有时它也是一种有益的情绪体验。如果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害怕,孩子就会在危险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害怕’有时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它会警告我们遇到了危险”。有的时候,有些事情确实达到了我们的能力极限,我们不能去做。让儿童适度经历害怕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书中读出的,不仅仅是“害怕”,这里面有生活、有成长,还有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
父母在陪孩子共读这本绘本时,不妨鼓励孩子们由此展开思路,联想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害怕的事物和害怕的原因。好绘本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隐性的,有趣的文本和画面,一定会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面对害怕、学会如何战胜害怕。别怕,没那么可怕!关于“害怕”,它会过来,也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