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生生不息的故事
Fox:A Circle of Life Story
文 : [英] 伊莎贝尔•托马斯      图 : [瑞典] 丹尼尔•埃格纽斯      译者:陈静宇
斯巴鲁儿童科学图画书奖
《号角杂志》年度号角书
美国《书单》杂志编辑精选
2022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
入选2024年“生态童书60”书单
第十一届“我最喜爱的童书”图画书组银奖
更多奖项
  • ISBN:978-7-5545-7513-0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2
  • 包装 :精装
  • 定价 :59.8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狐狸——生生不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图画书,用华美壮观的绘画和融合科学知识的自然故事,回答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生命死后会发生什么?它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即死亡带来新的生命,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式相互联结,生生不息——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将帮助家长与孩子谈论生与死,满足小读者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坦然接受生命的无常与变故。

内容介绍

在早春霜冻覆盖的森林里,狐狸妈妈正在为她的三只幼崽寻找食物。春去秋来,幼崽渐渐长大,狐狸妈妈一点一点教会它们如何在野外生存。直到有一天,狐狸妈妈死了。她的身体回到地球、草地和空气中,滋养着周围的世界,使森林恢复生机。死亡不仅仅是结束,也是开始。本书将自然故事、科学知识与艺术创意完美融合,是一本令人过目难忘的生命教育读本,赞颂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精彩书评

托马斯简单、直接的文字,恰到好处的诗意韵律,与埃格纽斯生动大气、酣畅淋漓的图画完美搭配。这是一本与孩子们谈论死亡的完美之书。

                                      ——《卫报》


一本令人赞赏的图画书,呈现形式精美绝伦,与读者进行了诚恳和谨慎的分享。

——《学校图书馆》杂志


对敏感主题的娴熟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处理。

——《柯克斯评论》星级评论


一个温暖感人、绚丽辉煌的故事,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

——《书单》杂志 星级评论


拼贴风格的画面璀璨夺目,温暖了根植于生死的叙事文本。

——《出版人周刊》


文本和绘画都不同凡响。   

 ——《号角图书》星级评论


内页展示
伊莎贝尔•托马斯

伊莎贝尔•托马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屡获殊荣的高产童书作家和科普作家,为小读者撰写了 180 多本关于科学和自然的书籍,两度荣获获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和美国科学促进会斯巴鲁科学图书奖,还曾获得英国科学教育协会科学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青年图书奖、蓝彼得图书奖等奖项。

丹尼尔•埃格纽斯

丹尼尔•埃格纽斯于1972年生于瑞典,花了近二十年旅居布拉格、伦敦、柏林、罗马、波隆纳和米兰等地,目前定居希腊雅典。其插画作品超过140部,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和尼尔•盖曼合作的众神系列故事。除此之外,他也经常与知名冰淇淋和汽车品牌合作,从事相关的商业设计工作。

  • 译者手记 《告别亦是归来》
    作者:陈静宇 比较文学硕士、童书译者、资深编辑

    故事开始于早春的清晨。小女孩和妈妈走进树林,妈妈怀里抱着小弟弟。目光所及一片荒凉,到处是萧瑟的铅灰、萎黄和铁蓝。可是,那突然出现的一抹火红是什么——

    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火焰般闪过


    狐狸的出场瞬间给画面注入了活力。狐狸是故事的主角,作者给它起了如此简单直白的名字,也许是因为本书无关任何奇丽的童话冒险,只是讲述旷野里一个动物家庭的日常,和含辛茹苦的狐狸妈妈生前死后的生命实录。


    从这一点讲,本书作者伊莎贝尔·托马斯真是不走寻常路。在一次电台节目访谈中,她谈到,孩子最初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往往更关乎事实(而非情感),比如:野地里的鸽子怎么了?它没有了头,会不会疼?你妈妈死了,那她现在在哪里?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死亡是个太抽象的概念,他们往往更多表现出好奇和不理解(就像他们对其他未知事物一样),而非大人想象中的恐惧和回避。如今的父母已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忌讳谈论死亡,但面对孩子的追问,大概率还是会一筹莫展,不知从何说起。在《狐狸:生生不息的故事》中,伊莎贝尔提供了一个思路:死亡是个科学概念。死亡是什么?死后又会发生什么?不妨借此机会从科学的角度和孩子聊聊,讨论一下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


    为了嗷嗷待哺的三个幼崽,狐狸妈妈每天都在努力打猎。可运气不会一直那么好,故事里我们很快见证了她的失败:“狐狸……一跃而起,锈红色的毛皮划过半空。但猎物已逃之夭夭。”运气也不会永远都坏,有时肥美的猎物能带来一顿饱餐。但也有些时候,她只能找一些“不会跑掉”的食物勉强果腹。这里很自然地提及狐狸的杂食性和食腐特征。小狐狸的食物来自鸟儿,来自植物,来自水和空气。食物转化为能量,生命得以发育成长。这种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和转化是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述的生命循环的第一层形式。


    狐狸妈妈正值盛年,三个幼崽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快活地成长。妈妈时刻警惕,狩猎中都紧密关注幼崽的安全,“在车轮隆隆、火车呼啸、雨水滴答中,狐狸听到了三声小小的呼唤。”就这样,妈妈在故事中变老,孩子则一天天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进行生命的代际更替。这是作者所要表述的生命循环的第二层形式。


    这一更替在故事里完成得非常突然。一次夜归穿越马路时,狐狸妈妈的生命戛然而止。此时,故事刚进行一半,死后会发生什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狐狸妈妈的尸体逐渐分解,成为食腐生物的滋养,直到完全消解,最终回归自然,重新化为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死亡是地球上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什么都不会浪费。物质不灭,它只会循环往复。这是作者所表述的生命循环的第三层形式。谁还能说死亡是一切的结束?狐狸妈妈死了,组成她的一切终将归来,成为另一段生命循环的开始,这是告别,也是新生。书中这段细致的呈现,赋予一个自然故事以哲学意味。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一本童书会如此客观又温柔地记录死亡的过程—作者甚至没有忘记告诉小读者,分解这一过程不会伤害死去的动植物!对于初次接触死亡题材的孩子,这则暖心小提示确实足以安慰他们。而这样一个有母爱、有童真的故事,讲述了失败和成长,展现了死亡又透出希望,的确也适合用来开启关于生死的科学讨论。倘若要用一句话评论本书,我想称它为温柔的死亡之书和冷静的生命读本。在伊莎贝尔·托马斯清醒而富有诗意的叙述中,两者奇异而和谐地混搭在一起。


    头脑冷静,文字柔软,脉络清晰,这是《狐狸》一书翻译过程中我对伊莎贝尔·托马斯的风格标注,这也许源自作者所接受的科学训练和人文熏陶。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工程学和人文科学专业,迄今已创作了180多部少儿科普读物,获奖颇丰。《狐狸》作为刚出版一年的新书,已经入选了《号角》2021年度好书,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编辑必选书单。此外,《狐狸》还获得了2022年凯特·格林纳威图书大奖提名,并进入2022年度英国读写教育联合会(UKLA)图书大奖长名单。


    本书图画作者是瑞典艺术家丹尼尔·埃格纽斯,一位欧洲飞人和跨界大咖。书刊设计之外,丹尼尔与汽车、展览、时尚等行业诸多顶级品牌都有合作,同时还是颇受追捧的画家。第一眼看到样书,视觉冲击力十足。线条气韵流动,配色绚丽辉煌,灵气四溢。绘画采用了多种画法杂糅,如草地、狐狸毛皮的明暗、雨丝和树干纹理用蜡笔处理;近景中的大片树叶、花朵和远景中的树丛用了拼贴;植物脉络和建筑用了水彩勾勒或涂抹;还有一些手工痕迹用于画面处理。这使得全书质感丰富,充满细节,小朋友阅读起来会格外有趣味。丹尼尔的画面布局也很有节奏感,远景近景、全景局部、虚化特写交替,一帧一帧推进故事,小狐狸则在这些页面中不断长大,极具叙事感。我最受触动的是他对于狐狸妈妈死亡场景的描绘。这个画面丹尼尔没有回避,全程无虚化,呈现得真实清晰。只是他笔触柔软深情,细节非常用心。狐狸妈妈朽坏的过程,接连六个跨页,我们看到季节在流转,角度有变换,狐狸妈妈的尸体保持着同样姿势,但细看质感在慢慢发生变化。环境在渐渐堆积、变化,尸体本身慢慢淡去。这种对比很有冲击力,你能看到生命在眼前消散,尘归尘,土归土。


    这不是伊莎贝尔和丹尼尔第一次合作,之前他们还合作过大奖作品《飞蛾:自然选择的故事》。《狐狸》的灵感来自伊莎贝尔和孩子们的谈话,她把这个有关成长和死亡的故事献给了自己的“三个幼崽”(是的,和狐狸妈妈一样,伊莎贝尔也有三个幼崽)。而《飞蛾》,这个关于改变和生存的故事,她则深情地献给了母亲默林,感谢她给了自己“翅膀”。两本书都是动物类的自然故事,都有两个隐藏的关键词:传承和希望,堪称姊妹篇,是比较阅读的完美范本。


    故事最后,开篇的母子三人又来到了森林。又是早春时节,一年时间,小女孩头发长了,梳起了小辫子,去年妈妈怀中的婴儿也已走得很稳。作者和画家以这样充满仪式感的画面重现,细腻地呈现出“新的循环”这个意象。其中有一个细节令我非常感动——页面右下角一片萧瑟的灰调中那一抹火红。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火焰般闪过。我知道,那不再是狐狸妈妈。幼崽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