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爱分类
All Sorts
文 : [英] 皮帕•古德哈特      图 : [英] 埃米莉·兰德      译者:孙莉莉
  • ISBN:978-7-5596-7423-4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8
  • 包装 :精装
  • 定价 :53.8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齐齐爱分类》是一本亲切有趣的绘本。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好奇地观察这个世界,并尝试理解这个世界。《齐齐爱分类》中的小女孩齐齐就是这样,她喜欢给各种东西分类。打开这本书,我们就能看到她的成果: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小汽车、花草、球类、小动物等,然而,她碰到了难题,她该把自己分到哪一类呢?……每个人都有给各种东西分类的经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分类,看到齐齐的故事,是不是觉得很亲切有趣呢?


★《齐齐爱分类》是一本新颖独特的绘本。

这本书从大人和孩子都很熟悉的分类行为开始,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逐渐让我们展开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将我们自己分类?万事万物真的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来分类吗?世界是混乱的还是有序的?是什么让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这是一本激发读者哲思的绘本,可以培养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相信读完这个故事,读者对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会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齐齐爱分类》是一本有丰富使用场景的互动游戏绘本。


——孩子可以玩分类游戏,锻炼分类能力。

看看这本书的衬页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东西,有衣服、动物、玩具、蔬菜、树木、汽车、乐器、工具……小朋友可以挑战一下自己,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看看可以分出多少类?每一类里面又有多少种东西?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认识不同的物品、颜色和形状等,可以按不同的规则将这些东西进行重组。


——孩子可以玩“找找看”的游戏,锻炼观察能力。

这本书的图画丰富多样,有的页面画的物品非常密集,很适合孩子玩“找找看”的游戏。比如,打开一个跨页,问问孩子,你能找到瓢虫吗?你能找到冰激凌吗?要在众多物品中找到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找的过程也会充满挑战和乐趣。


——孩子可以学习用韦恩图表现事物的关联和区别,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韦恩图是一种图形工具,通过圆圈和它们的交集,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及其关系。在这个故事中,齐齐画了一个图表来给自己分类,结果,她有了惊人的发现……孩子可以和齐齐一样,学习用韦恩图给自己或者周围的事物分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内容介绍

小女孩齐齐喜欢给各种东西分类,她给花草树木、交通工具、动物分类,有时按颜色,有时按形状,有时按大小来分类。她还尝试给形形色色的人分类。不过,她觉得最难分类的就是人!她该把自己分到哪一类呢?这真是个难题。偶然的一场街道音乐会,却让齐齐茅塞顿开……齐齐爱分类的故事,贴合儿童心理及认知发展的特点,能培养孩子的分类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孩子的哲思,给孩子打开看世界的新视角。

精彩书评

这本书孩子可以从幼儿时期一直读到青春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中思考:我们如何欣赏和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我经常和一些父母交流,现在很多孩子的压力来自于周围人的观念,比如,有人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父母跟孩子从小多讨论多元的价值观,这将有助于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免于单一价值观的伤害。

——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这本精美的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欣赏与赞美。故事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才有了世界的缤纷多彩。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所有的朋友都长得像我们,行为也和我们一样,那世界将会多么乏味。

——亚马逊童书书店“书籍让心灵成长”


这本书既赞美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也赞美了世界的多样性。

——读者


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以及赞美多元化的暖心故事。

——读者


内页展示
皮帕•古德哈特

英国作家,曾入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并获得多项大奖肯定。绘本作品《尽情选择》和《女巫温妮》系列最为著名。做过多年儿童书商,成为母亲后,开始写书。作品有绘本、桥梁书、青少年小说等。她常常分享写作经验给想为孩子们写作的成年人,并时常访问学校,鼓励孩子们培养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写作的潜力。

埃米莉·兰德

埃米莉·兰德,英国插画家,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创作过多本童书和绘本,包括《小鱼》《在夜晚的黑暗中》《装满东西的屋子》等。她的插画作品入选2012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她曾在博物馆和学校从事儿童艺术教育工作,目前居住在伦敦。

  • 名家推荐 《理解并接受人的独特性与世界的多样性》
    作者: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今天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绘本——《齐齐爱分类》。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孩子给各种事物(包括人)分类的故事。实际上,这本书还探讨了一个人对事物(包括人)的多样性理解的发展,以及自我概念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讲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分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时间发展的。儿童对事物进行分类,需要能够识别类别的属性,理解类别之间的关系。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2~7岁的前运算阶段,儿童逐渐了解了类别。他们能够依据事物相同或者不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分类。这里的“运算”不是指数学意义上的运算,而是指儿童尝试运用逻辑规则来理解世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事物和新情景,他们需要运用一些规则,要么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来理解新事物;要么主动修改已有的认知图式来顺应新事物。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进行分类会受到认知发展的限制,比如,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表现远远好过对抽象事物进行分类。他们能够利用共同特征来分类,比如,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类,或者其他类。他们也能够理解同一个事物有可能同时分属不同类别,比如,狗既可以算是动物,也可以算是宠物。


    但是,这个阶段儿童认知的局限性让他们很难理解子类别。比方说,我们给4岁的儿童看4朵红花,2朵白花,问他们:红花多还是花多?通常他们会说:红花多。虽然他们知道红花是花,白花是花,但是,面对具体的问题,他们往往不能够快速地进行多维度思考,即快速意识到,花包括红花和白花。这是因为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等他们能够去中心化,也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同时注意到整体和组成整体的部分,才能熟练掌握类别和子类别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直到7岁之后,儿童才能发展出更高级的分类能力,可以理解类别和子类别,以及类别可以包括多个子类别。


    以上,我非常简单地介绍了儿童在分类能力上的发展,爸爸妈妈了解了这些,在和孩子阅读这本绘本的时候,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到哪个阶段了。也许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太能够理解这本书真正要传递的观念,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最表面的阅读。刚开始时,根据单一维度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样更容易被学龄前儿童所接受,然后提醒孩子同时考虑事物的两个维度,诸如此类。我也想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很多父母要求两三岁的孩子要自己自觉收拾玩具,我的建议是,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收拾,并告诉孩子,可以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玩具归类。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它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即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发展,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我是什么样的人”做出的定义。


    大家可以去采访不同年龄的孩子,请他们说说自己。通常,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往往会描述一些自己可以观察到的特点,比如,自己的名字、外表、拥有的玩具、会做的事情等等。渐渐地,儿童会以自己的态度、一些人格特征来描述自己,他们渐渐能够理解自我概念当中一些抽象的特征。在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青少年阶段,他们会开始问一些抽象的问题:我是谁?我来到这个地球,想做什么?有什么使命吗?我跟别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等等。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解决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就是说,他们要找到自己是谁。青少年往往还会有特殊的社会认知,比如:我是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理解我的想法。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索通常会贯穿人的一生。


    当读者了解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就能理解这本绘本中齐齐开始给人分类的时候,大概是基于一些具体的概念,比如,职业、国籍、性别等等。但是,人很复杂,具有非常多的特征。当她思考“我”是属于哪一类的时候,她非常可爱地做了一个图表,试图整理和归纳,结果她得出的结论是:我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时候的齐齐,大概进入青春期早期了,不再是个学龄前儿童。在书的最后,齐齐接受了自己的独特性,自然就接受了他人的独特性,那么,她也就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这本书孩子可以从幼儿时期一直读到青春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中思考:我们如何欣赏和接受世界的多样性。我经常和一些父母交流,现在很多孩子的压力来自于周围人的观念,比如,有人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父母跟孩子从小多讨论多元的价值观,这将有助于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免于单一价值观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