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耐心、坚持和等待,在生活中,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面对困难或等待时要保持耐心,相信自己的辛勤努力最终会得到回报。
★这个故事展现了食物背后蕴含的情感和记忆,书中通过食物制作强调了食物与家庭之间深刻的联系,强调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制作食物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更是亲子之间沟通和共度时光的途径,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次与家人建立更深厚关系的体验。
★这本绘本通过详细描绘豆腐的制作过程,让孩子更加了解食物的生产过程,有助于激发他们对食物、烹饪和食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饮食素养。故事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界元素的描述,这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方式,让他们了解食物产生的各种元素,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心。
★这本绘本讲述了制作豆腐的传统过程,对孩子而言,这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饮食传统的入门。书中的画面呈现了绘者对于文字极富想象力的诠释,其中还能看到地道的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中国家居用品、中国餐具、中国传统美食等等。
手工做的豆腐味道特别好,好东西都需要时间慢慢来。小女孩琳琳和奶奶一起做豆腐,她们从头开始做!从清洗黄豆、把洗干净的黄豆加水打碎、过滤生豆浆,到等待豆浆凝固结块、把豆腐压制成型,琳琳有点儿不耐烦了。不过,她很快发现,做豆腐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自然界的众多元素:土壤和阳光培育出的黄豆“种子”、溪流和江河中奔腾的清水、纱线交织出的布料、火和金属、重力和空间……正是这些元素与长时间等待的耐心结合在一起,将琳琳最爱的一道菜肴呈现了出来!最重要的是,制作豆腐代表着琳琳与她亲爱的奶奶共度的美好时光,还有什么比和奶奶一起度过美好时光更重要的呢?书后附关于豆腐的介绍文章。
这本书讲了一个和一种健康食物有关的美妙故事,有的读者会将它视为对他们自己文化或饮食的一种反映,有的读者则会受到启发去尝试烹制这种食物……书中的文字读起来令人愉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轻松活泼的语言与精致的插图相得益彰,祖孙俩的烹饪过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图书馆期刊》
充满感情、质朴真挚……犹如一堂有趣的烹饪课,而这堂课的核心讲的是耐心。
——《科克斯书评》
这个故事围绕着耐心、家庭温暖、祖孙二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喜悦展开,讲述了豆腐制作的奇妙之处……插图的氛围感非常强,既描绘了细节,又让人有想象的空间,与文字十分契合。在讲述故事并一遍又一遍重复奶奶说话的同时,作者还加入了许多象声词(比如滴答!嘎吱!咔啦!噗嗒!),增添了俏皮感,小读者在一遍又一遍翻阅这本书时一定会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些有趣的词语。
——童书阅读资源网站Bookworm For Kids
在中国家庭中,食物代表了爱。《和奶奶一起做豆腐》这个讲述奶奶和孙女一起做豆腐的温馨故事,完美诠释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事,关于食物、爱、家庭,以及等待美好(美味)事物带来的回报。
——《纽约时报》畅销童书作家莉薇娅·布莱克本
《和奶奶一起做豆腐》的插图精美、充满想象力,这是一本赞颂传统与家庭的可爱绘本。
——获奖童书作家凯特·张
这是一个奶奶和孙女一起做豆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自然过程的故事,它让我们了解了一种我们十分喜欢的食物以及它与家庭、历史和自然世界的联系。
——获奖童书作家杨嘉莉
《和奶奶一起做豆腐》讲述的是作者根据她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做豆腐需要耐心需要花时间,还了解了两代人之间有着怎样温情脉脉的情感纽带。这个故事也会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了解一道菜肴如何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亚马逊读者
《和奶奶一起做豆腐》是一本很棒的图画书,它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而且尊重创意制作过程。我们经常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烹饪、缝纫、园林绿化和其他家务处理过程也都属于创意制作。对于每一个读到这个故事的孩子来说,理解创意制作过程中需要的耐心、技艺、协作和适应能力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为《和奶奶一起做豆腐》这本书讲述的温情故事以及书中展现的创造力感到自豪。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和父母、祖父母一起做饭的经历。这是一本文字充满诗意、插图精巧别致的图画书,强烈推荐给所有人。
——亚马逊读者
阅读绘本,可以让年幼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怀抱中,去了解这个世界,绘本因此拥有了魔力,能够将阅读带来的触动代代传承。绘本这跨越时间、跨越语言、跨越地域的魔力,也深深吸引着我。
作为成年人,我仍在学习如何面对复杂的世界,同时保持真实的自我,在新的语言和新的居住社区寻找归属感、平衡文化差异。这也促使我开始创作以我的海外生活经历、中国文化传承和孩童能够感同身受的教育主题为基点的儿童绘本。
本书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我和最爱的奶奶一起制作豆腐的经历。小时候,我每天在奶奶家吃午饭。奶奶做饭时,我就坐在她身边,看她洗菜、切肉、熬粥,有时候奶奶也会做豆腐。她边做饭,边给我讲故事,那些生动的故事把我带到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代。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天,我都给孩子们做饭,这常常让我回忆起与奶奶在大洋彼岸的小厨房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有一次做豆腐时,我的孩子们对做豆腐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由此,一个故事开始渐渐成形。
为了更准确地呈现豆腐制作过程,我查阅、参考了很多烹饪教程:有古法做豆腐,比如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她使用石磨磨豆子,点卤使用卤水;也有美国的现代家庭做豆腐,他们使用搅拌机打碎豆子,点卤使用白醋或者柠檬汁。我文中选择了柠檬汁而不是卤水或白醋,因为柠檬是一种小朋友很熟悉的食物,日常逛超市都能看到,而且很多美国小朋友会自己做柠檬水,让他们了解到柠檬水还能做豆腐,也拓展了知识,柠檬这个词语,也充满自然的联想和诗意的气息。我尝试了多次做豆腐,制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是凝固过程。很难准确计算需要添加多少柠檬水,柠檬放多了会发酸,放少了豆腐凝结不完全。我在厨房里的尝试看起来更像在进行一项科学实验,甚至是一项难度高超的手工艺项目,而不是在做饭,但最终,我还是成功地制作出了不太对称但非常新鲜的豆腐块,用来炒菜没问题。
一本好书需要多层次的内容,让读者获得多维度的体验。这本书的创意源于制作豆腐的过程,但我知道想要做成一本好书,还需要更有趣、让儿童感同身受的主题。我做饭时,孩子们有时会抱怨等待的时间太长。这激发了我将“耐心”的主题融入文本的灵感。
带着更富想象力的思路去重新审视制作豆腐的过程,我发现了做豆腐的每一步与自然乃至宇宙的内在联系:豆子历经土壤、雨水和阳光的滋润,煮豆浆的锅历经火的炙热锤炼,点卤的过程是各种元素的神奇化学反应。在写作过程中,我意识到使用拟声词能够形成一种节奏,同时也为故事情节增添另一层次。于是,我在制作豆腐的每个步骤中都添加了拟声词。在一些步骤中,拟声词的使用很自然,比如冲洗黄豆时的“哗啦哗啦”的声音;而有些步骤实际上是静悄悄的,我就让自己沉浸在场景中,捕捉那些细微的声音,如挤入柠檬汁时的“滴答滴答”声。拟声词也让阅读体验更加生动有趣。
在插画师绘图之前,编辑让我找一些我小时候的照片,发给插画师作为角色设计的参考。我小时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不像今天,没有机会拍那么多照片。我翻箱倒柜也只找到和爷爷奶奶分别合影的照片。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又再一次把我带回了童年的温馨时光。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在十多年前去世了,他们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现在想起他们,我依然会泪眼婆娑。但是我知道,他们一定会为我骄傲。我不但出版了自己的书,还写了中英双语的版本,让全球千千万万的读者都感受到了这一故事中的祖孙亲情,了解了中国美食和文化。
插画师朱莉的插图充满了想象力,完美地捕捉到了这本书关于自然、想象、万物联结的精髓。在朱莉的艺术作品中,琳琳展开了一场穿梭于美食和各种烹饪器具的奇幻冒险,其中我最喜欢的场景是奶奶和琳琳一起阅读的画面。朱莉的画面呈现了她对于文字极富想象力的诠释,其中还能看到地道的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中国家居用品、中国传统美食、中国餐具等等。小读者们,当你们读到这页时,也请多多注意这些引人入胜的细节,看看你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吧!
经过反复修改和斟酌,我非常高兴这个故事能够交织融入食物、文化、耐心、自然和家庭传承的爱。我希望小读者能够喜欢这个祖孙亲情故事,更了解豆腐制作的过程,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培养更多的耐心,也能懂得“好东西需要时间来打磨”这一让人一生受用的人生哲学。
吴卉婷与爷爷奶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