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我的秘密朋友
The Night Shimmy
文 : [英] 格温·施特劳斯      图 : [英] 安东尼•布朗      译者:杨玲玲 彭懿
  • ISBN:978-7-5545-8969-4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6
  • 包装 :精装
  • 定价 :49.8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这本书背后蕴含很多深意,包括了陪伴、成长、寻找自我、自信、友情等多个主题。孩子对秘密朋友的想法、语言和行为的想象,是在学习与另一个自己对话,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培养同理心和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珍贵体验。


格温·施特劳斯的温情叙述与安东尼·布朗才气横溢、充满巧思的画作,为我们描绘出小男孩的成长和友谊的生活故事,安东尼·布朗用他独有的视觉语言,为感到内心孤独的孩子开启了一扇欢乐明媚的大门。


内容介绍

小男孩埃里克不喜欢说话。别的孩子都叫他“哑巴埃里克”,大人们以为他只是害羞。其实埃里克只是不喜欢说话,因为他的秘密朋友夜西米会替他说。埃里克把自己和假想的朋友夜西米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他遇到了喜欢放风筝的小女孩马西娅,与她成为朋友……这是一本关于接纳的友谊之书,适合3岁以上儿童阅读。

精彩书评

安东尼·布朗……视觉双关语的杰出大师。

——《星期日独立报》


布朗的插图精心地构建了多层含义,如苹果树上的蛇、墙纸上的眼睛,这些微妙的图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探寻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再见,我的秘密朋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隐形朋友的故事,更是一本关于接纳、自信、友谊等主题的书。

——《学校图书馆杂志》


埃里克唯一的朋友“夜西米”戴着黑色面具和女巫帽,是他虚构的另一个自我。

——《科克斯书评》


安东尼·布朗是当代童书界最具才华的艺术家之一。

——《父母杂志》


每个班里都会有认同埃里克的孩子。

——《儿童教育》


这本书非常有趣,而且一点儿都不吓人。图画超棒。我很喜欢读这本书。

——克莱尔(6岁)《每日邮报》


也许,我们都曾有过秘密朋友:它们可能是“夜西米”,可能是一只玩具熊、一条小手绢,也可能是一本好的图画书、一位伟大的创作者。我们不一定会意识到它们的作用,却曾在童年受益于它们的陪伴。哪怕长大后不再记得,也不代表它们从未存在过。 

孩子会长大,就像“史努比”故事里的莱纳斯最终也告别了他的小小毛毯。有一天我们会与秘密朋友分离,但它们并未真正消失,只是“隐形”了而已。它们的影响和帮助,一定以某种形式留在了我们身边。

——丁丽阳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硕士,绘本译者、研究者


内页展示
格温·施特劳斯

1963年出生于海地。诗人,短篇小说作家。父亲是兽医,母亲是政治家,少女时代曾跟随父母辗转世界各地。代表作品有诗集《石径》,绘本《再见,我的秘密朋友》,非虚构作品《鳟鱼之歌》等。

安东尼•布朗

安东尼·布朗

世界著名绘本大师。他创作的绘本以超现实风格著称,至今出版了50多本童书,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代表作有《大猩猩》《动物园》《公园里的声音》《我爸爸》《我妈妈》等。他多次荣获国际儿童绘本界重量级奖项:两次荣获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三次荣获库特·麦奇勒奖;2000年,他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英国插画家;他还被评为2009-2011年度英国桂冠童书作家。2021年,安东尼·布朗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贡献被授予了大英帝国勋章。安东尼·布朗说:“我相信最好的图画书会在图画与文字之间留下非常诱人的空白,这个空白要靠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从而让书变得妙趣横生。”


  • 专家推荐 《道一声再见,那些陪伴孩子成长的秘密朋友》
    作者:丁丽阳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硕士,绘本译者、研究者

    “秘密朋友”,又称“幻想朋友(imaginary friend)”,是许多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伙伴:只属于自己,只有自己看得见,并且只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


    童书名家们当然创作过诸多这一主题的作品:约翰·伯宁罕(John Burningham)的《我的秘密朋友阿德》(Aldo);罗伯·比达尔夫(Rob Biddulph)的《我的隐形朋友凯文》(Kevin);由奥利弗·杰弗斯(Oliver Jeffers)绘制插画、艾欧因·寇弗(Eoin Colfer)创作故事的《假想朋友弗雷德》(Imaginary Fred);丹·桑塔特(Dan Santat)2015年荣获凯迪克金奖的《小白找朋友》……近年来,则有由埃米莉·格雷维特(Emily Gravett)绘制插画的A.F.哈罗德(A.F. Harrold)作品《阿曼达的幻影男孩》(The Imaginary),它还被改编成日本动画电影《阁楼的拉杰》(屋根裏のラジャー),于2023年末上映。


    纵使“秘密朋友”主题的作品多如繁星,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简体中文新版于2024年面世的《再见,我的秘密朋友》,依然是夜空里的一颗“恒星”——作者格温·施特劳斯温情的故事讲述与绘者安东尼·布朗才气横溢、充满巧思的画作共同造就了它30余年不减的魅力。


    故事的主人公埃里克是个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他有个秘密朋友叫“夜西米”,会替他说话,帮他解决一切因为不爱说话引起的麻烦,甚至可以替他赶走噩梦里的蜥蜴。只有埃里克听得懂夜西米讲的“西米话”;夜西米既能隐身又能夜视,像个“全能英雄”。和夜西米单独在一起时,埃里克总感觉快乐而安全。


    直到后来,埃里克遇见了放风筝的女孩马西娅,她欣然接纳了他的安静,带他一起玩儿,两人很快要好起来。那一晚回到家,埃里克没有再梦见蜥蜴,书中的画面上出现一只巨大的美丽鹦鹉,守护在他床边——然而,此时夜西米却不见了影踪。无论埃里克多么生气、找得多苦,他都没有出现。


    埃里克把自己关在家里。某天,他偶然发现马西娅遇到了麻烦。他走出家门,帮她取下了缠在树上的风筝……之后他俩开始交谈,埃里克发现,自己其实有一肚子话想说。


    故事的末尾,孩子们放着风筝,对着星星许愿。在埃里克即将回家的时刻,夜西米终于现身,它向埃里克挥了挥手。


    作者只字未提成长和友谊,只写了平凡小男孩的生活故事。但是,绘者的画面对文本作了极好的支持,只要读图,就能明白作者没说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扉页上排列着四扇门,仿佛时间轴上的不同坐标,渐次敞开的动态暗示着这是个“打开心扉”的故事。而画面底色从黑到白、画面比例从小到大的变化,也无声地揭示着主人公的转变。


    安东尼·布朗在本书中依然大量运用了他标志性的“形状游戏”手法。


    譬如,表现埃里克在家中安睡的画面,除了有只大鹦鹉停在床边之外,床头柜上的马克杯和墙面挂画上都出现了鹦鹉的身影,床头柱上的圆球也非常应景地变成了鹦鹉头的形状。与此对应,充满蜥蜴的噩梦画面中,床头柱上则出现了又大又圆的蜥蜴眼睛。


    夜西米帮助埃里克时,画面上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细节:原本低着头的埃里克戴上帽子和面具后,“夜西米”帮他说出很多想说的话。此时,墙上挂画中人物的表情由凝重变为开怀,而窗帘上的一部分植物叶子也变成了嘴唇的形状。 


    无处不在的形状变化,暗示着夜西米对主人公埃里克的帮助有多重要。夜西米替埃里克表达时,墙纸上的图案与茶壶口都变成了“嘴唇”;夜西米与埃里克交流时,墙纸上就出现了眼睛图案。夜西米陪伴着没有朋友的埃里克,扮演他的“眼睛”和“嘴巴”,是不爱说话、不爱交流的他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媒介。


    全书大量出现的鹦鹉,代表的是马西娅对埃里克产生的影响。从第一幅图开始安东尼·布朗就埋下了鹦鹉风筝的伏笔;每当跟马西娅在一起,埃里克的世界就变得明亮,有很多鹦鹉自由停驻和飞翔;而马西娅遇到麻烦时,把自己关在家里的埃里克主动走出去,靠自己的力量替她取回了鹦鹉风筝。


    他救了那只“鹦鹉”,无意中他也成为了别人的“夜西米”。


    当主人公长大,拥有了现实世界中的好朋友,幻想朋友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在图画书最后,作者安排了一次无声的告别,说不定,埃里克许的愿望就和夜西米有关呢?


    每次重温这本书里的小小细节,都让人觉得惊喜而温暖。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中总有这样数不清的小乐趣等待读者发现(例如,读者们都熟知的“大猩猩”形象在本书里也出现了,它身穿燕尾服,友善地与鹦鹉互动)。


    而本书中最让我觉得像“彩蛋”的是这一页:在“夜西米”的陪伴下,埃里克正坐在床上读书。这本书并不是安东尼·布朗虚构的,它是一部真实存在的优秀作品——另一位绘本大师莫里斯·桑达克的杰作《午夜厨房》(In the Night Kitchen)。


    安东尼·布朗常在创作中“引用”世界名画,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威利的画》(Willy's Pictures)。


    《午夜厨房》也是个充满幻想、与夜晚有关的故事,厨房中的瓶瓶罐罐被桑达克巧妙地描绘成如城市天际线般壮阔的图景,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趣致十足,还有一幅跨页图美得令人屏息。


    桑达克是对安东尼影响甚巨的图画书创作者。安东尼在2011年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表示,他创作中的词汇、节奏、心理描写和设计思维都受到桑达克的影响。他还说过,桑达克的《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是他最喜欢的图画书。


    1970年《午夜厨房》问世,之后不久安东尼也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穿越魔镜》(Through the Magic Mirror)。作为读者,我不禁揣测,《午夜厨房》这本书——或者桑达克本人——有没有可能是安东尼在创作成长时期某种意义上的“秘密朋友”呢?


    也许,我们都曾有过秘密朋友:它们可能是“夜西米”,可能是一只玩具熊、一条小手绢,也可能是一本好的图画书、一位伟大的创作者。我们不一定会意识到它们的作用,却曾在童年受益于它们的陪伴。哪怕长大后不再记得,也不代表它们从未存在过。 


    孩子会长大,就像“史努比”故事里的莱纳斯最终也告别了他的小小毛毯。有一天我们会与秘密朋友分离,但它们并未真正消失,只是“隐形”了而已。它们的影响和帮助,一定以某种形式留在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