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的流浪狗》是一本生命教育主题的绘本,探讨了“流浪动物”这一社会话题,引导孩子去了解、思考关于流浪动物的问题,让孩子理解责任、同理心与尊重等概念,建立正确的养宠物观念。故事根据作家赖马亲身经历创作而来,通过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讲述,将作家小时候“怕狗”的心情展现得既生动又幽默。书里的孩子为了躲避与狗的正面交锋,“会装成一棵树”,甚至画了一张地图,只为找到“一条没有狗”的路。童真质朴的语言和幽默的情节相信会让同样“怕狗”的孩子们立刻产生共鸣。
在捕犬队出现以后,故事的氛围变得激烈而紧张,作家巧妙地通过色彩的变化及构图的设计来展现孩子面对流浪狗的情感转变。紫色的背景使得一切变得凝重而值得思考,捕犬队员手中巨大的捕捉网与流浪狗弱小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的情绪也从一开始的害怕、躲避,变成了怜爱和同情。当两只可爱的小狗出现在草丛中,画面的色调变得明亮而温暖,此时孩子也萌生了想要养它们的想法。“我可以养它们吗?”故事结尾的处理也值得深思,小主人公并没有收养小狗,而恰恰是这样看似不完美的结局向孩子们清晰的解释了“收养流浪动物需要承担责任”这一道理。
书末还有“我可以养狗吗?”小测验和猫狗小知识,以及“遇到流浪狗的自保方法”,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流浪动物,帮助孩子建立面对流浪动物的正确观念。作家还精心设计了一款“狗路不通”桌游,在阅读之余,鼓励家长和孩子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从而增进交流和探讨。作家的诚意和用心使得这一场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阅读之旅精彩丰富且充满趣味,相信孩子在阅读之后也会对于“善待生命”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理解和思考,在养宠物之前有了更多理性的分析,从而作出慎重的选择。而孩子们这种更加理性的选择,“要养,就要一辈子对它负责”的态度,将从根源上缓解“流浪动物”这一社会问题,正如作家赖马的创作初衷所言,“期待我们的社会能朝着更加善待动物的方向前进。”
这本书根据作家亲身经历创作而来。赖马小时候的家附近有许多流浪狗,“怕狗”是赖马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他把怕狗的心情画进了《我家附近的流浪狗》。书中的小男孩因为太怕狗,只好“装作一棵树以免被狗咬”,还画了张地图要找“一条没有狗的路”。但在看到捕犬队抓走流浪狗后,男孩也忍不住同情起它们,甚至萌生了想要收养两只小狗的想法。这是一本生命教育主题的书,让孩子通过阅读去思考关于流浪动物的问题,建立孩子与流浪动物之间“尊重与了解”的桥梁。书末还有“我可以养狗吗?”小测验和猫狗小知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养宠物观念。
赖马用绘本帮助宠物,从下一代开始,告诉他们成为一名好主人应具备的决心与能力,并在绘本后面附上满满的宠物饲养知识,可爱的图片可以让孩子们更有耐心地阅读。期待这本好书,能改变这个社会,没有遗弃就没有流浪动物,用领养代替购买,让宠物的生命也能被尊重善待.
——香港德慧文化 Life Reading 绘本生命阅读
很适合给想养狗的小朋友看。
—— 豆瓣读者
这本书教会了小朋友养宠物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 豆瓣读者
我的儿子阿萨5岁时,在一次公益救助行动中,我们领养了一只流浪狗。阿萨问我:“我们为什么要抓走小狗?让它自己在外面自由自在地活动不是挺好的吗?”他的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流浪动物”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告诉他,如果我们不去救助面前的这只小狗,等待它的会是什么结局。
如今阿萨已经10岁。5年中,我欣喜地看到,整个社会对于“流浪动物”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已将“流浪动物救助”列入中小学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关于流浪狗的悲惨遭遇、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恶性事件、由流浪动物所引发的儿童安全事故等相关新闻层出不穷。在多年的动物保护主题青少年教育实践工作中,我发现想要给一群眼睛里满是星星的孩子讲述和流浪动物相关的知识是如此困难——如何能生动有趣地告诉孩子流浪动物并不可怕,还能激发孩子对于流浪动物的同理心,同时还希望孩子能了解收养流浪动物背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面对流浪动物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识,这确实是一个挑战。直到我看到这本《我家附近的流浪狗》,我意识到我们非常需要一本这样的书,帮助孩子去了解、思考关于流浪动物的问题。
这本书通过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孩子面对流浪狗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害怕、躲避,到了解它们境遇后产生怜爱、同情,到最后见到幼小流浪狗觉得可爱甚至想要收养。作家通过丰富的色彩变化来营造氛围,传达出小主人公内心的情绪变化。画面充满戏剧张力,丰富的肌理和笔触让人难忘。文字童真质朴,就像是孩子的日记,表达着他的困惑与思索。不同于我们经常在绘本故事里看到的“圆满”结尾,小主人公最终依然只能抱抱小布狗,这样的结尾以孩子易理解的方式回答了我认为最难给孩子解释的问题——收养流浪动物需要承担责任。
根据中国培森动保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流浪动物现状及成因》数据显示,全球流浪动物数量约为2亿只,中国流浪动物数量约为4000万只。这些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唏嘘。以猫为例,宠物猫的平均寿命是13年左右,但城市流浪猫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甚至更短。我们经常见到的小区里的新生流浪猫或者流浪狗,其中超过90%活不过头两个月。它们轻飘飘地离开,就像被雨水打落的花儿,还没来得及盛开,就枯萎了。
那么流浪动物到底是从哪来的呢?流浪动物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由人类遗弃的宠物及它们的后代组成。流浪动物只是问题的后果,不是问题的源头。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芳介绍,流浪动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遗弃、走失以及无序繁殖。其中,遗弃占了很大比例。为了减少遗弃的行为,公众建立正确的养宠物观念是重中之重。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养宠物观念呢?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责任”。孩子往往因为好奇和新鲜感而轻率地要求饲养宠物。作为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孩子养宠物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比如告诉孩子需要照顾宠物吃饭、喝水,清理排泄物,在宠物无聊的时候陪它玩耍,生病了需要带它看病,而不仅仅是“开心了玩一玩,不开心扔一边”。让孩子明白,一个生命并非玩具,不能在不喜欢的时候随手丢弃。“同理心”也是孩子在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的概念。孩子需要了解,哪些行为会让动物伙伴开心,哪些行为会让它们难受,从而避免做出让动物难受的行为。最后是“尊重”。动物不能说话,无法像人类一样顺畅地表达自己,但它们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亲密伙伴。我们需要去学习、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喜好,进而按照适合它们的方式去对待它们。当孩子懂得了责任、同理心与尊重,一个正确的养宠物观念,或者说正确地对待其他生命的基础能力,便已经具备。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大人依然会遇到现实的困境:是否要答应孩子养宠物。针对这样的难题,《我家附近的流浪狗》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解答。通过“我可以养狗吗?”小测验,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情景模拟问答,让孩子在收养流浪动物或饲养宠物前能够进行慎重而全面的思考。书中还贴心地附上了关于猫和狗的小知识,以及遇到流浪狗时的自保方法,帮助孩子更加理性地对待流浪动物。
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或者各种原因,暂时无法拥有自己的宠物,我们还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关爱动物:一是成为公益理念小小传播官,向身边的小伙伴、家人、老师传递“善待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告诉大家,如果不爱,也请不要伤害;不要遗弃自己的动物朋友。二是参加动物保护机构的公益活动。例如参加文明养宠物倡议活动,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访流浪动物救助基地,为那些被救助的小动物送上一份口粮,或者陪它们玩耍;也可参加线下领养宣传活动,通过个人的宣传帮助动物找一个家。三是云助养。有很多动物救助机构推出了线上云助养的活动,我们可以先在线上领养一只小动物。
最后,我想感谢选择这本《我家附近的流浪狗》的家长。你们和孩子的每一次共读都会在孩子心里埋下善意的种子,让孩子在决定养宠物前多一些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以领养代替购买,养前三思,拒绝弃养”。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为这些弱小的生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