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1985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
《大猩猩》讲述的是单亲家庭小女孩安娜的故事,她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爸爸既冷漠又严肃。父女俩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父女两人没有交流。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作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安娜感到自己被关在笼子里,像动物园里的猩猩一样。不过,当晚让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玩具猩猩变成了真正的大猩猩,并且要带安娜去动物园玩……
《大猩猩》当年一经出版,就一举荣获多项重要大奖,并且将作者安东尼·布朗推进顶尖图画书创作者之林,成为布朗经典而重要的代表作。《大猩猩》中,布朗利用“父亲”和“大猩猩”的共同点——高大威武却亲切温和,描绘了一个忙忙碌碌、不擅表达,却用行动来体现伟大的父爱的感人故事。也细致地刻画了孩子心中,孤独害怕,渴望父亲所给予安全感的心理。大猩猩的梦幻形象之出现,更是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随着大猩猩成为深受孩子喜爱的形象,《大猩猩》也成为历经时间验证而经典的童书绘本。
《大猩猩》里的小女孩安娜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爸爸既冷漠又严肃。在本书的前几页,作者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爸爸与安娜的疏离关系,还有安娜对大猩猩的喜爱,而其他未尽之言都在图画上呈现出来。例如:父女俩人吃早餐的画面,爸爸在看报纸,父女两人没有交集,厨房整洁有序,却显得冰冷。安东尼•布朗借着冷色调与方正的格子图案,还有爸爸身后的冰箱,营造出安娜所处的家庭气氛。在冷调当中,只有安娜身着暖调的红衣,坐在黄色椅子上,她显然是一个热情的女孩。
接着,安东尼•布朗又利用光影对比与画面中的细节,显示父女两个人间的隔阂与安娜的孤单与恐惧。例如只有安娜的周围有一点儿光线,其他的区域都在阴影当中。故事的转折出现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这个安娜坐在床上的画面,安东尼•布朗让读者由床尾望向安娜,安娜仿佛关在笼子里,如同动物园里的猩猩一样。不过,当晚让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玩具猩猩变成了真正的大猩猩,并且要带安娜去动物园玩。
这本书里最具象征意义的画面出现在安娜家的玄关里,安娜让大猩猩穿上爸爸的大衣,戴上爸爸的帽子,发现“大小正合适”。画面中对应大猩猩的是挂在墙上的另一套爸爸的大衣,而大门上竟然出现了两个门把儿,白色的门把儿对应着窗外的月亮。安东尼•布朗似乎借此象征“现实”与“想象”两个世界,或者引申为现实中的爸爸与理想中的爸爸形象。而安娜是与理想的爸爸——大猩猩——走进了想象的世界,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夜之旅。他们逛动物园、看电影、吃夜宵,还跳了舞,文中的描述是“安娜从来没这么高兴过”。画里出现了较先前丰富的色彩,大猩猩与安娜吃夜宵的温暖画面,正好与之前的早餐画面形成对比。画面中还有许多细节,像是电灯开关、灯罩上的图案……都暗示安娜的心情。
这个奇妙的夜晚结束了,但是第二天早晨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现实生活中的爸爸改变了,过去他从来不陪安娜做什么,现在居然问安娜要不要去动物园。画中他穿着红色上衣,还把手搭在安娜的肩膀上,这是之前没有过的亲昵动作,而爸爸裤子口袋里的香蕉,不禁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和大猩猩交换了身份。换句话说,现实中的爸爸与安娜理想中的爸爸形象终于合而为一了。墙壁上的图画也暗示着这个转变,过去画中的主角都是猩猩(猩猩蒙娜丽莎、猩猩卓别林……),这里的图画显然是安娜画的,上面有安娜和爸爸,还有他们的家。而最后一幅图也对应着前面大猩猩与安娜逛街的画面,显示爸爸担当起自己的角色之后,大猩猩也恢复成玩具猩猩的身份。
这本图画书曾得到1983年英国的格林纳威大奖,也是安东尼•布朗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确实,安东尼•布朗充分发挥图画书中图文合作的特性,文字说出了图画中无法表达的部分,而图画又扩充了文字未达的境地,两者交互作用,使得读者不仅进入了安娜的现实生活,感受到她的孤单、无助,也分享了她丰富的想象世界,体会其中的渴望与期盼,并且因为最后圆满的结局,为她感到欣喜快乐。这些正是《大猩猩》的成功之处吧!
安东尼•布朗说,他从小就对大猩猩深深着迷,因为大猩猩拥有两种互相冲突的特质——巨大强壮却又非常温和。也因此,当他年幼时在父亲经营的酒吧里,看见自己高大又温柔的父亲辛苦工作的背影时,不自觉便在脑中将大猩猩和父亲的身影叠合在一起。
于是1975年,布朗在离开利兹艺术学院、从事长达十多年医学解剖绘图与贺卡设计工作后,决心投身图画书创作起,“父亲”与“猩猩”几乎就成为他作品中不可少的主题与元素。其中1983年出版的一举荣获多项重要大奖并将他推进顶尖图画书创作者之林的《大猩猩》,便是他经典而重要的代表作。
布朗坦言,《大猩猩》所描绘的正是他的童年经验。因为父母整日忙于酒吧的工作,与哥哥们又有些许年龄差距,布朗常常被迫独处家中。对小小年纪却想象力过人的他来说,这真是难以言喻的煎熬,除了蚀人心扉的孤独感,“屋子里那些在黑暗角落的家具都变得非常可怕!”每每回想童年,他仍然心有余悸。所以他开始下笔创作《大猩猩》时,那个“心中充满恐惧”的小布朗,便自然而然跃进书页,成为故事中孤单、怯懦又害怕的单亲小女孩安娜。
布朗在封面便清楚点明安娜内心的渴求,她希望父亲能像那只双臂吊挂枝头的大猩猩一样,放低身段和心态,好好看看她、了解她,并且满足她的需要。可惜在现实世界里,这样的渴望似乎是种奢求。布朗不仅以画面中对比性的冷暖色调呈现这样的情感落差,也用极具象征意义的椅背与栏杆,强化了安娜与父亲疏离又冷漠的关系。绝望的安娜只能独自蜷缩在屋角,仿佛被黝黯壁面上的骇人怪物吞噬,然后自囚床铺,气呼呼将父亲送的猩猩玩偶扔进玩具堆。
安娜被压抑的渴望和需求遍寻不着出口,最后从潜意识脱逃,潜入梦境。梦中的大猩猩俨然成为安娜心中“理想父亲”的化身,她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得不到父亲关爱的眼神,提出的请求也频频被漠视;然而梦境中的大猩猩却温柔地直视着她的双眼,一语中的道出她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而且一再主动关怀和提问。布朗以超写实笔法将安娜的梦境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画面中,安娜与穿戴父亲衣帽的大猩猩紧紧相依,没有须臾分离,夜宵的用餐气氛温暖愉快,连造成关系隔离的椅背也被切除,使她在梦境中获得最大的满足,进而在梦醒后有力量再次主动奔向父亲,改变他们之间已经冰封的关系,终致美梦成真。
布朗不仅在故事中反映小孩子的心情、困境与需求,也据实呈现大人的软弱、 局限和问题。一如安娜父亲虽然有单亲家长教养儿女和工作难以兼顾的无力感,以及不擅表达情感的性格,却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和守候女儿(这也是后来猩猩玩偶重回安娜枕边的原因)。他的心被安娜的爱感动更新,最后终究跨越了椅背横隔拦阻,俯就姿态亲吻女儿,了解并满足她的需要,重新建立两人的亲密关系。
布朗表示,这本书的部分创作灵感,来自于幼年生日时渴望拥有一支真正喇叭,最后却只得到塑料喇叭的失落回忆。但是正因为童年经历过失落、孤单和恐惧,他才能开启日后创作的灵感窗口,成就这部伟大的作品,抚慰许多小孩子的心,也使大人反思觉醒,重新修补亲子关系的缺口,获得圆满的幸福。
“国际安徒生大奖”(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是全球儿童文学界的最高荣誉,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每两年由 IBBY (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颁发给作品对儿童有显著贡献的作家和画家。“国际安徒生大奖”于1956年由 IBBY 所创办,一开始只设有作家奖项部分;1966年,鉴于多数会员国在其国内设有画家奖项,以及绘本的蓬勃发展,特别设立出画家奖项部分。
“国际安徒生大奖”由 IBBY 的会员国推荐国内优秀的作家与画家进入候选名单,由于评选条件严格,所以有时会出现会员国候选人空缺的情况。在两年举办一次的 IBBY 大会上,集结了 IBBY 会员国和其他在全球各地致力于童书发展的人士,除了公布与颁发“国际安徒生大奖”之外,大会主办的主题演讲、座谈会和研讨会每每也会吸引数以百计的人前往参加。
“国际安徒生大奖”创设的宗旨是:推动儿童阅读,提升文学和美学的艺术境界,培养儿童正面的价值观,促进世界和平。所以“国际安徒生大奖”的得主,不只要求在艺术上有独步当代的成就,他们的创作也必须能对世界儿童产生健康、积极的精神鼓舞。 IBBY 也期望借由“国际安徒生大奖”,鼓励童书创作,让童书有更多新人加入,并进一步促进翻译优良童书,达到世界交流的目的。
“国际安徒生大奖”的评选标准主要是在文学与美学的价值上,随着时代的不同,对文学与美学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异。
具有国际性也是衡量作品的另一项标准。“国际安徒生大奖”作家与画家候选人毋庸置疑都是会员国的一时之选,在当地的儿童文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这并不表示其成就在其他国家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安徒生大奖”特别推崇童书译者贡献的原因,插画本身并无国界,如果文字也能无国界,世界各国就越能交流其国内著名的作画家。
基于谨慎,“国际安徒生大奖”的评选过程特别漫长。由于候选人来自世界各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在童书上就会产生迥异的技法与风格,因此评审团本身必须对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与艺术发展有深入广泛的了解。文字和图像都是传达知识给儿童的一种语言,评审团必须对这个语言达成共识,以其专业背景、文化差异、品位与幽默感、对儿童文学的见解,在评选过程中发表各自的看法,经过不断地讨论、筛选达成共识,以选出名副其实的“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