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看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亲爱的你,是否常常想起儿时的“神笔”梦想呢?
安徒生大奖得主安东尼•布朗深受大小朋友欢迎、畅销数十年的“神笔小熊”绘本,让你重温当年的“神笔”梦想,让孩子惊喜发现“神笔小熊”的神奇想象!
小熊是个小奇兵,勇敢又聪明!他有一支小铅笔,铅笔有魔法!
一天,小熊来到森林里,遇上了这些家伙:大灰狼想吃掉他,巨人想和他打一架,巫婆想对他施魔法!可爱的小熊该怎么办呢?他能顺利摆平这些坏蛋吗……
安东尼•布朗著名的“神笔小熊”绘本系列之四!在这本书里,安东尼•布朗向他最喜爱的经典儿童文学致敬,让小熊用想象力做武器,把游戏当战略,打败那些凶巴巴的大坏蛋。
更多安东尼·布朗的“神笔小熊”系列:《小熊进城》、《小熊总有好办法》、《小熊的童话大冒险》!
一天,小熊去散步,不巧遇见了猎人!猎人准备了网兜、绳套、猎枪、笼子、还有陷阱,想方设法要把小熊捉到!可爱的小熊该怎么办呢?他能平安度过危险吗……
安东尼•布朗把孩子的游戏之心迁移到了一只小熊身上,他的小熊绘本再现了特有的超现实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把紧张的追捕变成轻松的游戏。小熊的笔就是安东•尼布朗的魔法,他知道如何善用这支魔法铅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孩子的心声。
这本绘本引导孩子在玩耍和游戏中拓展思维,拓展想象力,锻炼观察力。大师绘本中的细节和信息非常丰富,不时给孩子新的发现和惊喜,让孩子在反复地阅读和品味中感受无尽的乐趣。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从来都不会低估游戏的重要性;他最大的本领,就是让故事和图画变成玩耍,让玩耍充满幽默和想象,而图画的细节里永远藏着出其不意。在他的绘本里,孩子们永远都有发现的快感。这本《捉小熊》,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点。
——徐榕(儿童阅读推广人)
能让人不断回味的画面细节,一直是安东尼•布朗创作中的标志性亮点,《捉小熊》也不例外。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并不妨碍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而且每次都能从中寻觅出新的如宝藏一般的潜在乐趣……精心设计的环节让《捉小熊》这本35年前的绘本至今看来也颇具魅力;优秀的画面组织让孩子即使不看文字也能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进入小熊的世界去探寻乐趣。
——徐白虹(儿童插画师)
儿童的游戏是一门艺术,对此,很多大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好在,安东尼•布朗一直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他的绘本,从来不会低估游戏的重要性;他最大的本领,就是让故事和图画变成玩耍,充满幽默和想象。
安东尼•布朗把孩子的游戏之心倾注在一只小熊身上,他的小熊系列作品,再现了特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
猎人举着网兜捉小熊。小熊不声不响,用魔法铅笔画了路障,猎人被绊倒了。小熊,好样的!
猎人挥着绳套捉小熊。小熊不紧不慢,用魔法铅笔画了大犀牛,猎人被吓傻了。小熊,好样的!
猎人端起猎枪捉小熊。小熊不躲不藏,用魔法铅笔画弯枪管,猎枪不听使唤了。小熊,好样的!
猎人放下笼子捉小熊。小熊不慌不忙,用魔法铅笔画了锯子,牢笼打开了。小熊,好样的!
猎人挖个陷阱捉小熊。小熊从从容容,用魔法铅笔画了大鸟,骑上大鸟飞走了。小熊,好样的!
就这样,在这本《捉小熊》里,紧张的追捕变成了轻松的游戏,小熊的笔就是安东尼•布朗的魔法,他知道如何善用这支魔法铅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孩子的心声。
孩子最喜欢玩“象征的游戏”,也最善于在想象中玩耍:飞舞的蝴蝶是孩子追逐的神秘天使,飘落的树叶是孩子眼中的精灵,一根小木棒也能变成呼风唤雨的魔杖!玩耍的乐趣取决于孩子的意愿、想象和即兴创作。书中的小熊就是这样的小孩,一次次地创意想象,一次次地化险为夷,一次次地建构完整的追逃游戏:捉住——逃逸,捉住——逃逸,重复的情节和节奏,让读故事的孩子得到了满足和愉快。而且,小熊的信笔涂鸦,不也是孩子天天玩的游戏吗?小熊用一支简单的画笔,画出一场场心智游戏,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想象空间。这无疑会让看书的孩子们感同身受。
所有的游戏都会受到人们愿望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往往会在孩子的游戏中重现;他们内心的愿望,则会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自己成为主宰。被管束,被规定,被限制,被阻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直被大人“捉住”,无从“逃逸”。而书中的小熊总能看破坏蛋的把戏,淡定从容,举重若轻,让博弈变成娱乐,让逃逸充满想象,并为自己的成果感到自豪。这样一本浅显而有趣的绘本,似乎要告诉读者——其实孩子更勇敢、更聪明,比大人有趣得多;也让大人在阅读中思考——如何保持思维的弹性和自由。
安东尼•布朗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那份对真与趣的眷恋。童心未泯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表现,对孩子心思的照应,在绘本中蕴含的希望和愉悦,是最能安抚孩子的爱意表达。《捉小熊》的图画笔触细腻,色彩鲜亮,小熊白色的身体与夜幕背景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猎人的木讷僵硬与小熊慢悠悠的神态互为对照,产生趣味和喜感。除了足球、袜子和游鱼,丛林里还会冒出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那只胆小的猴子怎么总是探头探脑的?最奇怪的是那些草叶,一会儿戴着帽子,一会儿变成了鞋子,一会儿又成了紧闭或者张开的嘴巴……孩子们永远都有发现的快感。这本《捉小熊》,又一次验证了安东尼•布朗作品的丰富和多层次——用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用诙谐的方式质疑,用超现实的想象超脱于现实的桎梏,而图画的细节里永远藏着出其不意。
正如安东尼•布朗所说:“我喜欢给出开放式的结局。”在《捉小熊》的结尾,花朵和枝叶开怀大笑,大鸟驮着小熊飞向深邃的夜空,把猎人远远地、远远地甩掉!在孩子的想象中,故事似乎还在延续。
“让我们一起来玩形状游戏”,这是安东尼•布朗首次来中国时所作的演讲。他从幼年起就钟意这个游戏,至今依然乐此不疲。游戏的玩法是,先由一人画一个任意的形状,而另一人要添加笔画,把这个形状变成一种东西。他发现,孩子总能玩得很好,大人却常常说“我画不出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的想象力渐渐退却,所以他建议:“继续玩形状游戏吧!”
再仔细看看,《捉小熊》这本绘本,不就是安东尼•布朗邀请小熊和我们一起玩的“形状游戏”吗?
《捉小熊》(Bear Hunt)其实有些年代了,它首次出版是在1979年,也是整个小熊系列的第一本,其后安东尼•布朗还创作了《当熊遇见熊》(A Bear-y Tale)和《小熊奇兵》(Bear Goes to Town)等多本以小熊为主角的绘本,讲的都是小熊拿着魔法铅笔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就像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笔马良。
正如安东尼•布朗一贯的风格,一种带着旁观性的、冷峻的童话感,始终贯穿于这个故事之中。虽然最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不同于大多数儿童绘本的甜蜜可爱。读者在观察这只小熊和它所处的世界时,总能感受到一丝不一样的、颇为奇特的画面情绪。有人说,这种情绪是成人化的,复杂且暗示深刻。我反倒觉得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因为成人与儿童的感受差异是非常大的。成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活逻辑,在看世界时,会主观地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事物,深究其内在意义;而儿童更多认同感性的传达和表述。
拿《捉小熊》的故事设定来说,五个环节平行而述,每环节三到四页,几乎不分主次,最后一个环节结束时似乎是一个高潮,但又戛然而止。所以有些大人在看这本作品时会觉得找不到主题思想,有一种怪怪的突兀感,甚至有家长评价它是“一本奇怪的书,没觉得它有什么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你看,这就是很多成人的观看角度,带着“知识性”、“教育性”这样的强烈目的去阅读绘本,如果没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好书。孩子不会关心成人所在意的目的性,只想愉快地享受绘本中所展示的奇妙世界,哪怕只是一个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过程”之中的精心设计。
能让人不断回味的画面细节,一直是安东尼•布朗创作中的标志性亮点,《捉小熊》也不例外。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并不妨碍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而且每次都能从中寻觅出如秘密宝藏一般的潜在乐趣。故事的全部场景只是一条满是花草的小路,安东尼却将这小路变成一个奇妙生动的世界:带眼孔雀草、尖头领带草、茶杯草、红伞花朵、鞋子草叶、手指雕像、火柴雕像……即使是同种植物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单是每页都会出现的红色大花就有十多种不同的形态。这无数富有联想的画面细节,构成了一个精致、细腻、神秘的新世界。就拿最后一页为例,小熊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脱险逃走,只剩下猎人丧气懊恼地挥动拳头,而路边的红色的嘴唇花朵却望着他们咧嘴大笑。这个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安东尼思维的诙谐奇妙?这真好似冒险一般,读者虽然带着理性去阅读,却不知不觉地一步步陷入早已酝酿好的、充满暗示的幻想世界中。
画中大量运用的红绿色的搭配,也为故事的视觉效果增添了一丝异域的神秘感。全书的主色调为绿黄色系,但为了视觉对比性,除了留白之外,画家特意在每页都安置了至少一块以上的红色,而且形态各异,互不重复。除了显眼的红色大花之外,小熊的红色领结,猎人驾驶的绿皮车上的红色大圆点,都是特意为之的颜色搭配。这样的互补色对比,可以营造出鲜艳强烈的效果,让画面的活跃度增强;但因为安东尼在此处选用的是偏暗的红色,所以这活跃度是有所控制的,加上水彩上色的手工感,还有些微复古的感觉。
《捉小熊》中的取景也很有意思。书中的画面安排其实很单纯,除了小熊锯开笼子那一节外,所有花草背景的画页都是全景展示,没有远近拉伸所产生的特写,所以有种话剧表演的感觉——取景框中便是舞台,小熊和猎人就是台上的演员。因为是全景观看,所以读者和主角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感营造出一种冷静的、客观记录的氛围,让读者更关注整个场景,而弱化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所以小熊始终给人一种安静的、处变不惊的沉稳感。但偏偏这靠谱的沉稳是在一个儿童幻想世界中所表现,而开篇时我们所讲的带着旁观性的、冷峻的童话感就此而生。
分镜则更为巧妙,你会发现全书场景就两个类型:花草背景和留白背景,这两种类型按顺序互相穿插。全文共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开始并发展成危机时,都是花草背景的场面,但当小熊画画时就变成留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留白摒弃了其他一切无关的场景道具,完全将视觉中心放在小熊画画的行为上,也揪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小熊会画出什么东西呢?它能安然度过这次危险吗?此时的留白给予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产生出无数的疑问与联想,当悬念到达最高点时,画面重新返回到正常的花草场景,展示小熊绘制的图形和危机解决的结果。这一空一满、一起一伏,其实是种巧妙的心理引导过程,引导着读者跟随安东尼的节奏完全进入故事之中。
画面细节、颜色搭配、取景、分镜,这么多精心设计的环节让《捉小熊》这本35年前的绘本至今看来也颇具魅力;优秀的画面组织让孩子即使不看文字也能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进入小熊的世界去探寻乐趣。在这个世界,没有特意编写的完整剧情,没有过度的修饰和渲染,没有强加的教育性,却把一种机敏而温暖的美感带入绘本之中,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表现出它独特的过程之美。
1946年生于英格兰的谢菲尔德,自小喜爱画画与说故事。16岁进入利兹艺术学院(Leeds College of Art)学习平面设计,并在美术馆里接触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从1971年开始,他为世界著名的Gordon Fraser卡片公司设计贺卡,深受人们喜爱。之后,他又运用熟练的插画技巧创作绘本,于1976年出版了第一本绘本《穿越魔镜》(Through the Magic Mirror),由此开启了绘本创作生涯。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绘本以超现实风格著称,特别注意观察和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努力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因此,孩子能在他的绘本中得到情感的寄托与安慰,从而获得快乐。他往往用层层重叠的水彩技巧,巨细靡遗地描写人物、动物和环境,但是在构图当中,故意将物件错置、比例颠倒、形体互换……造成出人意表的超现实效果。在他所架构的故事里,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难划分—他既把想象世界当成现实生活的出口,也把梦境与想象作为现实的倒影,就像艺术之于现实人生一样。他自写自画的《大猩猩》(Gorilla)、《动物园》(Zoo)先后获得1983年及1992年的格林纳威奖。2000年,他更获得绘本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