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得主芭贝•柯尔,跟你分享生活中的小秘密!
★风靡全世界的“叛逆风格”绘本作家,数十种语言,全球多个国家出版,总销量超过千万册
★实至名归的幽默女王!对禁忌话题狡黠的探索!
★英国《卫报》《收藏家》《少年周刊》 强烈推荐!
妈妈从没告诉我,生活里到处充满了小秘密。
为什么有些大人的鼻子里有毛发,头上却是光秃秃一片?我们的肚脐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我必须上学,妈妈却被学校开除了?牙仙子到底长什么样?你怎么能恨一个人的同时,又爱着他呢?
这些大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想不透的谜。
偷偷翻开这本书,看“幽默女王”芭贝•柯尔跟你分享这些小秘密。
“有趣又实用!强烈推荐给被好奇宝宝们每天无数个‘为什么’缠到头痛不已的父母!”
——《卫报》
“对禁忌话题狡黠的探索!”
——双月刊《收藏家》
“沿袭了芭贝•柯尔一贯的大胆和叛逆风格,这本书注定会引发一番讨论和思考。”
——《少年周刊》
“她凭什么那么招人喜欢?”
说这句话的时候与其说是赌气,不如说是称羡。才华横溢的人不少,幽默爆棚的人也有,想法独特的人偶尔也能碰上一两个,但这三者兼具之人的确凤毛麟角。怎么就她那么独树一帜呢?
芭贝·柯尔一直排在我个人绘本作家榜的榜首,至今无人超越。偏爱她的理由有二:一是她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的开放态度,另一则是她处理严肃议题时的松弛感。这两点在《妈妈从没告诉我》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时代在变化,观念也在更新。人生中的许多议题,原本属于禁忌的范畴,也随着对刻板印象的处理和弱化,慢慢往前发展。过去,人们的价值观如出一辙,即便在图画书里反映出来的也是如此,形象和角色几乎都有其相似性。然而雷同的情节,常常引发人对自己、对别人的符号化。“价值观统一化”成为大家追求的唯一指标,个体似乎没有自我意识,只能被动地遵循那些条条框框。在我们阅读图画书时,难道只能有这些意识形态存在吗?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只能是那些“正统”的观念吗?图画书行业是否有更新这种刻版印象的可能呢?
来看看一向“惊世骇俗”的芭贝·柯尔,这次又在这本书里跟我们讨论了些什么:
肚脐是怎么来的?——关于生命的秘密;
为什么我必须上学,妈妈却被学校开除了?——关于青春的懵懂和叛逆;
牙仙子到底长什么样?——关于个人卫生;
男人和女人有什么不同——关于性别教育;
医生会帮人换新鼻子,却没告诉你原来的鼻子哪儿去了!——关于整形;
为什么妈妈和爸爸不让我进他们的卧室?——关于父母间的亲密;
那些不能生宝宝的爸爸妈妈是从哪儿弄来的孩子?——关于领养家庭;
你怎么能恨一个人,同时又爱着他?——关于爱的复杂性;
为什么有的女人会爱上另一个女人,有的男人也会爱上男人?——关于同性之间的爱情;
……
咱们都知道,图画书是孩子们最初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字中所蕴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借由图画的传递,通过颜色、布局、构图、画材的综合使用,再经由眼睛的视觉刺激和大脑对图像信号的解释,使孩子们在看到东西的同时,对它们建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无意识地将故事隐含的信息,内化为自我的观念。这就是我们说的,孩童时期看过和听过的故事,决定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作品本身,能让人“看进去”。
虽然芭贝·柯尔讨论的都是一些比较锐利的话题,但看她作品的时候却完全没有压迫感,整个阅读体验,对孩子来说是有趣的、好玩的,对大人来说,则是舒服之余,又引发思考的。她用搞怪的方式来描述“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中,有神秘莫测的,有难以启齿的,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也有大人们到现在都避而不谈的。她的狡黠之处在于,不解释其原因,聪明地以“时候到了,妈妈都会告诉我!”作为所有议题的“挡箭牌”。
不解释原因,不判断对错,自然也就不会寻求传统意义上的“改善之道”了。因为这些现象仅仅是现象,它不是问题。解释或改善就意味着它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带有“问题”的成分。但从根源上说,它们,其实根本不是问题。不需要解释,不需要根除,更无需回避。
她告诉你的仅仅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你自然会知道。不论是生理教育、两性关系、多元家庭、个人整形、爱的矛盾和复杂性,或者同性之间的爱情……到了那个时候,你所生活的那个地方,思想环境是有新变化,发展出人与自然的新伦理?还是传统想法仍然占领高地?谁也说不好,但你总会知道的。
或许我们可以将芭贝·柯尔的作品理解为一种开放的、颠覆的儿童文学,它以“幽默的叛逆”为名,呈现出新与旧的交替,在美学建立和差异探讨中,为孩子创作绘本,同时也与大人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为了抛弃、斥责传统,而仅仅是为了开启更多元化的可能。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不就是由“可能”二字带来的吗?也许随着时代一点一点往前走,我们能走到一个地方,对这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与事、观念和想法,我们不再讨论是否“特异”,要不要“接受”,要不要“包容”,而是它们就那么自然而然,不慌不忙地存在着。
想起早前听到的一则小故事:一对白人母子搭了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的车,路上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叔叔的皮肤颜色跟我们不一样呢?”妈妈回答:“因为上帝想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彩多姿,所以人们才会有不同的皮肤颜色啊。”
虽然说的是“人种”上的事情,但以“多元化”的观念与之类比,我想二者至少在“尊重”二字上是有共通性的。而芭贝·柯尔对此类话题的幽默处理与轻描淡写,不正回答了“她凭什么那么招人喜欢?”的那个问题:她让你知道,聪明人的有趣,原来还能这样啊。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思想此消彼长,有高峰也有低谷,唯一呈现正增长的,就是自由。各个领域的自由意识随着时代的演变一点点抬头,这种意识也在绘本中冒出了一些小嫩芽。具有颠覆性的话题常常会引发激烈的讨论,这也是芭贝·柯尔的绘本备受关注(经常获奖)的缘由之一。作为一位深受大小朋友喜爱的绘本作家,除了幽默之外,我想芭贝·柯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的作品里不时流露出来的那种“自由”——无处不在的自由,令人渴望的自由。
从图像符号上来看,图画有两种基本的表达形式:一种是直指,一种为暗示。直指,顾名思义,直接描绘画面,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视觉影像,一目了然,无需多言。而暗示则不然,其目的主要在于传达那些难以直接说明的抽象的观念、想法和状况。最好的图画书,当属二者的结合,借由图像本身的材质与所描绘的形体呈现出抽象和隐形的“东西”。这种“东西”各有偏重,有的强调忧郁,有的传达果敢,而就芭贝·柯尔的作品来看,我想就是自由。自由意识隐藏在芭贝·柯尔图画的每一个脉络中,她透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和风格,来形塑这种自由,稳固自己的freestyle。
从角色设计上来看,图画书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人、事、物的形态。芭贝·柯尔作品中的造型能透过角色的肢体动作、表情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用带有漫画趣味的人物造型来创作具有自由意志的形象,是她处理颠覆性议题,产生趣味的手法之一。
以《妈妈从没告诉我》为例,在“为什么我必须上学,妈妈却被学校开除了?”这一页,芭贝·柯尔在短短的一个跨页里,设计出了完全不同的角色,仅透过角色的外貌、穿着对比,就透露出了二者的身份和个性差异。
修女造型颜色上的非黑即白,妈妈全身四下装点的小色彩;面对“闯了大(肚子)祸”的妈妈,修女在表情和姿势上的严厉与斥责,有别于传统女性干净、柔弱、自制的形象,捂着肚子、微笑地拎着皮箱出走的妈妈的“顽劣”与“随意”,一路走还一路掉出好多惊世骇俗的东西:可乐罐、啤酒瓶、粉色蕾丝内衣裤……就连二者站的位置高低,上下位置的对比,都能体现出两者之间的极大差异。
从绘画媒材的选择上来看,不同的材料、技法会在画面上产生不同的肌理和质感,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所谓的绘画风格,其实就是艺术作品的“个性”,这种个性是由创作者的天赋才能、气质性格、生活经验、艺术素养、哲学、道德等观念作为基础,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逐渐成熟的个体特性。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图画书创作者的个人经历往往能与他们的风格对上号。他们会选择与自己风格相似的媒材作为创作媒介,从中得以表现自我的精神特性。
在众多的绘画媒材中,芭贝·柯尔以炭笔绘制图像的轮廓线,使用了大量的水彩来呈现其作品,偶尔辅以粉蜡笔来作些微修饰、调整。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水调和颜料绘制而成的作品。水,流动而不受约束,可被随意塑形,然而却也无法被固定,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掌控水的流动。水——仿佛是一种有自我意识似的存在。水彩的使用,将色彩中加入水的元素,使插画具有更轻快、奔放、流畅、自由的效果。芭贝·柯尔的画作,不论是从水彩的流动,还是线条的运笔,都呈现出奔放、洒脱、超越传统教条束缚的意象。
从绘画方式上看,芭贝·柯尔的图像处理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草稿、速写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画面使用传统的透视框架画法,反而处处凸显着手稿速写的视觉性图画表现。不刻意苛求事物本身的模样,只求事物看起来类似的模样。她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强调着“我的画”的概念,让读者一看到她的作品,就会产生“我——芭贝·柯尔在画”的共鸣,从画里认出画者的“自身存在”。这种存在所营造出的气氛,是无法被拆解的。它们是芭贝·柯尔任何一本书的整体基调。正是这种基调有别于一般的绘画风格,形塑出那个性格鲜明的自由的她。
故事的主角很重要,但故事中的配角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好绘本如何好》的作者郝广才所言:“表达一个情节可以不用直接呈现,间接的引导将更具效果,也就是透过配角的动作引出主角的出场,设计得好的配角不仅能烘托主角,更能增加趣味性,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芭贝·柯尔即是擅长利用配角来烘托主角,并呈现主角隐藏心境的绘画高手。在《妈妈从没告诉我》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主角,但在衬托各个角色的心境上,芭贝·柯尔也是花了不少巧思的。
最明显的就是从头到尾的旁观者——一只毛茸茸的宠物。宠物直接呼应角色的处境。第一页孩子趴在妈妈肚子上的时候,宠物在一旁闲适地躺着;说到肚脐的时候,宠物指着自己的肚脐;妈妈打电话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宠物眼睛外凸眼冒金星;爸爸妈妈脱光了衣服在房间里上蹿下跳,宠物惊诧地两眼圆瞪四处逃窜……宠物的存在,即便不是重点,但透过宠物的表情也能知道角色的现状。我想,芭贝·柯尔塑造出的角色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广受欢迎,其重要原因还在于这种无处不在的趣味性。形象鲜明,颠覆传统,再运用自由手法形成的阅读趣味性,不正是儿童文学吸引孩子喜爱的特性吗?
“自由”的概念,贯穿着芭贝·柯尔作品的方方面面。她让我们相信,或许确实有人是有“自由”天赋的。这种对规则的不敏锐、不重视,不在意别人眼光的行径,追求自己所想的大胆与自信,虽然我们自己未必做得到,但她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