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肚脐
OHESO NO ANA
文 : [日] 长谷川义史      图 : [日] 长谷川义史      译者:朱自强
  • ISBN:978-7-5502-5232-5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6
  • 包装 :精装
  • 定价 :49.8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小小的、小小的宝宝,

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不过……

从妈妈的肚脐这儿,

看得到看得到外面噢!

即将出生的小宝宝,从妈妈的肚脐这儿,能看到、闻到、听到什么样的“未来世界”呢?当我们和宝宝一起窥看,风景又会如何呢?

全书描绘出临盆前的胎儿从妈妈的肚脐这儿,透过视觉、嗅觉、听觉,接收到家人为了迎接他所做的各种付出与准备,既生动描写了家人兴奋焦急的热切心情,也道出了新生命降临世界前的那段美好酝酿。

内容介绍

长谷川义史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在母亲腹中头下脚上的小宝宝,眼睛所看到的颠倒世界模样,并以不同层次、变化的色彩,传达小宝宝体验到的各种感官。新颖的发想,不仅有趣,也感人至深。

精彩书评

初遇长谷川义史的《妈妈的肚脐》,瞬间被充满好奇与情感的画面彻底感动:肚子里的宝宝从母亲的肚脐眼儿往外窥视,世界以一幕幕倒立的画面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一遍遍以看、闻、听等知觉探询这个世界。跟随宝宝的视角,不知不觉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母体,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重新感知周围的一切:被母体呵护,被亲人期盼,与世间万物的生命体紧密连接、息息相通。

——庄维嘉   儿童阅读推广人

内页展示
长谷川义史

长谷川义史,日本当红人气绘本作家。1961 年生于大阪府,曾是平面设计师,后改行画插画,2001 年以《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小试牛刀,走上绘本创作之路。曾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等各项大奖。代表作品还有《山田家的气象报告》《我可不怕打针!》《我的郊游》《发火》《菠菜在哭》《妈妈的肚脐》等。


  • 图文赏析 《你好,世界!—来自初始生命的低语》
    作者:庄庄 儿童阅读推广人

    初遇长谷川义史的《妈妈的肚脐》,瞬间被充满好奇与情感的画面彻底感动:肚子里的宝宝从母亲的肚脐往外窥视,世界以一幕幕倒立的画面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一遍遍以看、闻、听等知觉探询这个世界。跟随宝宝的视角,不知不觉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母体,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重新感知周围的一切:被母体呵护,被亲人期盼,与世间万物的生命体紧密连接、息息相通。


    曾做过设计师的长谷川义史,中年转入绘本创作,佳作频出,大受读者欢迎。同时,长谷川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迎接第三个新生儿的心情,正好为《妈妈的肚脐》提供了灵感来源:以母亲腹中宝宝的视角展现新生命的情感,不动声色地引导我们从外部世界慢慢进入身体内部,与母体中的胎儿处于同一时空,共同感知,共同成长;再经由宝宝即将面世的喜悦,引导我们来到多彩的外部世界,从而引发读者与新生命的共情。这样巧思令人过目难忘。


    故事独特的视觉结构来自于空间层次的建立,整本书视角运动和场景转换非常特别。封面上,宝宝被温暖的母体重重包围,这时的我们仿佛还在旁观。翻开环衬,荡漾着大片淡红色波浪形线条—这是什么呢?愣神恍惚的刹那,已令人无意识进入母体内部。看到这一页的红色线条,一个孩子天真地说:“这是人的肠子吧!”一位母亲的回答是:“这是妈妈的肚子,条状的是脐带,红色的背景代表血浓于水。”环衬像一个意味深长的转场,切换到扉页上甜蜜的孕妇侧影。


    紧接着,视角继续向内移动,画面上倒着的圆脑袋正往外窥探,看见了什么呢?“看见了哥哥,他在做什么呢?”跨页画面以宝宝在母腹中头朝下的视角呈现,一方面加强了视角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因为颠倒而显得陌生的场景与“在做什么呢”文字相互配合,让本来平常的生活场景显得非常新鲜。与此同时,左侧的图文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哥哥在为快出生的宝宝做机器人。紧接着,右侧单页又展开下一轮好奇的张望。在这环环相扣、图文合奏的一问一答之间,琅琅上口的对白和充满温馨细节的画面形成了一个基本段落结构。


    在三段相似的图文结构之中,宝宝依次看到了哥哥、姐姐、爸爸,这三个节奏渐强的段落组成了一段旋律,表现家人们为新生命而喜悦地忙碌着。接着,画面和文字表现的节奏越来越强,婴儿从外界得到的信息反馈越来越丰富,不但有视觉的感知,还有嗅觉、听觉的感知,除了亲人的期盼,还有明月大海、花开鸟鸣……原始生命的律动也在召唤新生命感应整个自然的和声!各种声、画、味的信息在极尽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画面和文字变得单纯有力。夜空中饱满的明月配上不断重复的文字“出生吧,出生吧,快出生吧……”,音画交融形成强烈的共鸣。在不断重复的视角中,我们的情绪慢慢与宝宝贴近,伴随初始生命探索外部世界。终于,在家人安睡的静夜,小生命第一次用听不见的声音回应这世界:“明天,我就出生了”。最后一页画面中,明月下待放的花蕾具有极强的象征性,使整个故事的情绪既饱满又余韵悠长。我们的视线与心情也被带出母体,体会到新生命即将面世的喜悦。封底,全家人簇拥着新生儿的画面,更加明确了这一点。


    整本书的视觉层次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运动与转换如此巧妙,故事在视角的不断运动中建构情感内核。这种独特的情绪体验对我们来说,就像无意中步入一座电影院,灯光熄灭影片上映,在黑暗中融入腹中新生命的世界;然后灯光亮起,观众若有所思地回到现实生活,这是本书独特的生命视角。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新生命产生的共情,则是全书的精神内核。


    那么,如何理解书中宝宝对世界的感知?一位初为人父的老友小戴认为:宝宝在母体里的动作可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胎儿对外界的反应,第二个层次是人类内在进化而来的一种本能练习。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胎儿对外界刺激逐渐具有更明确的反应。如果说美妙一点儿,就是胎儿凭借天性,按照造物主指引的节奏,为面对这个世界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同时也在努力地对来自母亲与外界的信息做出回应。小生命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触觉、味觉、听觉,也有推测感知光线的,这是人类进化的本能。妈妈吃的饭菜味道,婴儿能感知到,所以也会慢慢适应。做父亲的小马宋提到,学龄前的儿子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说那时候好黑。


    这些已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对新生命的认识在本书中得到印证。虽然书中的小生命不会说话,但是作者成功用色彩传达出新生命的情感。在宝宝通过妈妈的肚脐第一次向外张望时,背景是冷峻的深蓝色。随着视、听、嗅觉不断接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反馈,背景颜色逐步从蓝色转为黄绿再成为温暖热烈的大红色,表现宝宝越来越热烈的情绪和心理活动。颜色的转换也暗示着时间的发展。海面上一弯新月不知不觉间与新生命共同成长为满月,时间与空间就这样悄悄在故事中流转,所有读者都可以借由此书体验生命最原初的感知视角,从而对生命展开更为丰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