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旅人”全球艺术巡展创作者,国际著名雕塑家新宫晋的空灵之作,以“风”为主题的创作绘本!
★《小池塘》姊妹篇,用诗一般优美的画笔,描绘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之奇迹”!
★ 闭上眼,感受这个星球,呼吸的气息……
2000年6月开始,新宫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以风作为动力的作品组——“风之旅人(Wind Caravan)”,在世界的6个地区进行巡展。艺术与科学并行不悖,新宫晋的创作便提供了绝佳例子,它将艺术创作、机械与动力学融而一体,以它的作品与人互动,让大家体验自然之美。
就像他说的那样:“不管哪一种艺术形式,我只想带给人快乐;并且把自然界的美,透过艺术,传递给下一代。”
《风的旅行》,通过风的眼睛来看我们的星球——地球。
风,飞越陆地、海洋、山峰,自由自在地旅行。它被壮美的自然风景所震撼;它体验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它与快乐的动物们嬉戏。风,向遇到的所有的事物,散播着强大的能量。
在新宫晋的笔下,风看地球的目光如此平和、诗意、充满悲悯的力量,唤起我们对自然深深的wonder之感。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有情生命”,是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万物以意义,以至于我们可以以“风之眼睛”打量这颗美丽的星球。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
我们在新宫晋的《草莓》中,在娇弱的果实里看见一个星球的壮阔;在《鲸鲨》中,感受到大海的无垠。《风的旅行》则透过不断转换的视角、光影拉开的距离感,或是水面上、沙丘上、草丛间流动的线条,一再冲击、唤醒读者的感官,让我们更具体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空间,除了肉眼可见的物体之外,并非真的空无一物。
——绘本阅读推广人、作家:海狗房东
有谁见过风?
不是我,也不是你。
可当树叶婆娑时,
便是风从中穿过。
有谁见过风?
不是你,也不是我。
可当树枝低头摇曳时,
便是风从旁吹过。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谁曾见过风》(1872)
在我出生的南方小镇,八九月是台风季,是风的存在感最强的季节。
每当台风登陆时,会有一段时间,地动山摇,风云变色,似乎在提醒人类,风才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我们的生存,无不仰赖它的慈悲。
不过,那时台风真正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并不多。对小孩子来说,所谓防潮、防汛,更多的是与自然的游戏。暴风带来大雨,我们头顶脸盆,手举锅铲,身披毛巾,以大风为假想敌——逆着风走仿佛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顺着风走仿佛草船借箭,有去无回……
这本《风的旅行》,或可依照原版书名直译为《风之星球》,以风的眼睛看我们所生活的地球。
风诞生于温暖的光中。它一路飞越陆地、海洋、山峰、沙漠,向所遇到的世间万物散播强大的能量,从而创造出不可思议的风景。与水相遇,溅起水花,浮动光影;经过沙漠,与沙粒游戏;俯冲草原,激起芳草的清香;飞越高峰,遭遇寒气,随雪花同落,冻土之下,安抚逝去的亡灵……
这本书的作者新宫晋是一位卓越的日本雕塑家。他创作的许多雕塑作品都是优雅轻盈的,它们静立户外,等待风、水等自然之力的撩拨。我曾经在美国波士顿见过他的一个作品,40多米高的红色风车,高高矗立在波特广场,风一来,就像风筝一样飞舞。
他曾经说过自己一生都“通过工作努力地捕捉自然的旋律,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不会忘记这是自己生长的星球”。地球表面覆盖大气,海洋环绕,还有什么比风与水更能体现自然的旋律?在他的笔下,风看地球的目光如此平和、富有诗意,充满悲悯的力量,唤起我们对自然深深的wonder之感。
我找不到一个中文词可以用来准确地解释wonder,字典里的解释有“奇观”、“奇迹”、“奇妙”、“惊叹”、“惊异”……但似乎都不足以说明这个单词的意思,所以我们还是用英文吧。
关于wonder这个词,最好的定义来自18世纪的哲学家亚当·史密斯。他说,wonder源于“当某些事物非常新鲜奇特……而经验和记忆无法提供任何与之相匹配的图像”的意境。史密斯将这种体验与一种独特的身体感受联系在一起,比如“瞪大并转动的眼睛”、“暂时停止的呼吸”、“心脏的膨胀”。这三种身体症状分别指向wonder的三个维度:第一层是感官的——神奇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感官,我们睁大了双眼;第二层是认知的——这些事情如此让人迷惑,我们无法依赖任何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导致了一种呼吸停顿,如受惊时近乎休克的反应;最后一层是精神性的——崇敬、敬畏,心脏膨胀。
还有多少人记得小时候,曾经被这种wonder击中的状态?也许是冬天夜空的繁星?也许是第一次在海滩边,眺望大海,手中抓起数不胜数的沙子?也许是台风来的那个夜晚,听着外面的大风大雨,鬼哭狼嚎,房子仿佛随时要被吹到天上去,让你惊叹这样狂暴的自然之力到底来自何方?意欲何为?
当然,岁月渐长,对世界的敬畏也好,惊奇也好,都随之渐渐消失。我们开始意识到,风并没有意志可言,宇宙毫无意义,至于人类(甚至地球),也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微尘。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有情生命”,是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万物以意义,以至于我们可以用“风之眼睛”打量这颗美丽的星球。
肉眼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就说“风”吧!请闭上眼睛,张开全身的毛细孔“看”,此时的风,是什么模样呢?是柔软且浑圆?还是坚硬又带刺?一旦我们打开感官接收,即使无法看见风,也能感受到风是具体的存在。
风无时无刻都在,有各种表情,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只能透过被风吹动的物体确认风的强弱与起落。肉眼无法看见的风,在新宫晋先生的《风的旅行》中,又会怎么表现呢?
新宫晋先生的本业是一位雕塑艺术家,他致力于透过作品,将自然的讯息,“翻译”为视觉上可以感受到的动能,让观者接近自然、敬爱自然。他特别擅长利用风或水等自然力量,让设置在户外的雕塑作品转动,这使他的作品充满无法预料的“变因”,会随着自然条件的异动,不断变化,展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在自然空间中,所有不请自来的风、水或光,也是他每一件作品的共同创作者,而他的绘本作品同样少不了风、水、光等元素。
“空间感”也是新宫晋先生的绘本作品时常给予读者的独特美感体验,我们在《草莓》中,在娇弱的果实里看见一个星球的壮阔;在《鲸鲨》中,感受到大海的无垠。《风的旅行》则透过不断转换的视角、光影拉开的距离感,或是水面上、沙丘上、草丛间流动的线条,一再冲击、唤醒读者的感官,让我们更具体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空间,除了肉眼可见的物体之外,并非真的空无一物。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空”,其实充满了风——移动的风、静止的风、高飞的风、低空掠过的风、疾速前进的风、悠然回旋的风、刺骨的风、暖和的风……
翻开《风的旅行》的第一张图,随着阅读的视角,读者瞬间被抛掷得极高、极远,倏然在深邃的宇宙中,看见地球在不远处隐隐发出微光。这样的观看距离,正好足以让我们眺望这个星球的全景,感受她的呼吸。
——风,就像是这个星球呼吸的气息。
新宫晋先生的绘本作品有相当饱满的艺术内涵,愿意以鉴赏艺术品的眼光阅读本书的读者,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到外层空间,要传达的讯息是什么呢?他的绘本作品多半是日文与英文并列,书名也是如此。《风的旅行》原本的书名是《风の星》(Wind Planet),字面上的意思是“风的星球”。地球的表面有百分之七十被水覆盖,人们常说地球是蓝色的星球、水的星球,但其实,她的“空”之间充满了风,也是一个“风的星球”。
人们一生都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怀抱里,却很少注意或仔细在风中感受她的呼吸。新宫晋先生总是期盼通过艺术创作,“翻译”自然的讯息,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珍贵、自然的脉动。在《风的旅行》这本书里,他却不再主动“翻译”,而是让读者直接成为风,成为这个星球呼吸气息的一部分。
翻开下一页,也是开始有文字的第一页,读者旋即又从外层空间被带回大气层内,从这里开始,透过“风”,以第一人称叙说:“我是风,在温暖的光中诞生”,若你愿意将自己全然交付给作者,你将幻化为风,暂时脱离肉身的束缚,自在地开启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
在这趟旅途中,请别赶路,务必慢慢翻阅这本书,也别只看了文字、视线掠过图画之后就立即翻页。在风诞生的这一页,以鱼眼的效果俯瞰地面上的花草田园,仔细看,那是一个眼睛般的图腾,这个图腾隐含着一个邀请——化作“新生的风”的你,在旅程开始之前,请打开自然之眼,重新看看我们居住的星球。
《风的旅行》在文字描绘的速度和绘图表现的视角转换之间,形成非常精彩的节奏感。最初,风像云朵一样慢慢晃悠前行,在海上随着飞跃水面的海豚加速前进,不久又骤然下降,休息片刻后被群树唤醒,精神一振再加速飞扬。之后的旅程也是时而和缓飞腾或沉降,时而疾速攀升或俯冲,让阅读的过程充满变奏的趣味。读者不妨多翻阅几次,品味这精彩变奏所创造的美感体验。
这本书到了最后,作者再次带着读者飞升到更远的外层空间,静静地、远远地凝视这深邃宇宙中散发着微光的星球。和第一页以同样的角度远眺同一个星球——水的星球?风的星球?我们的星球,看起来想必不太一样了。
因为你曾经成为风,成为她气息的一部分,在她的呼吸之间旅行。如今旅行归来,你已接收到新宫晋先生翻译给你的讯息:她仍是她,你已是新的你。
关于作者
新宫晋(Susumu Shingu)
1937年生于日本大阪。在东京大学艺术系主修绘画,后到罗马进修油画。1965年,渐而转向三维空间的雕塑创作,成为活跃于国际上的动态雕刻家。有着赤子之心的新宫晋,更把创作雕塑工作的灵感,带入平面图画书的创作当中,在绘本中刻画他对自然与地球的关心,他的作品给人相当特别的视觉意象,呈现出不平凡的气象。代表作品有《鲸鲨》《草莓》《小池塘》《风的旅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