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创意天才 克里斯•霍顿最新作品!
★一本完美的睡前故事书,非常适合睡前阅读!
★一个个哈欠,一声声叹息,长长的懒腰,昏昏欲睡的眼睛,让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太阳落山了,大家都困了。呃……几乎都困了。
老鼠困了,打个长长的呵欠……
野兔困了,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小鹿母女也困了,打了好长好长的呵欠……
大熊也开始打呵欠了。
除了一只小熊,还十分精神呢……
他开始陆续找大家玩。小熊最后,会睡着吗?
克里斯•霍顿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的画家,他擅长用颜色来编织情节,营造氛围。
《大家晚安》把睡觉前大人与孩子的斗智斗勇,变成上床后温馨美好的亲子时光。
在“哄孩子睡觉”这件事上,父母需要的,除了好习惯、好方法和小窍门外,还要有这样一本完美的睡前故事书。
——圣孙鹏 儿童阅读推广人
太阳落山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开始耷拉着眼睛,一副睡意朦胧的样子。老鼠打哈欠了,野兔打哈欠了, 连大熊也伸着懒腰打哈欠,唯有小熊不舍得睡觉。随着翻页,动物们的每一声哈欠,越拉越长,越拉越慢,温柔的,缓缓将孩子引向睡眠的边缘。在他们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森林变得越来越沉静。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安徒生童话》里有一个“沙人”(Ole shut-eye)的故事。沙人在夜晚来到孩子的窗前,将带有魔法的沙子撒进他的眼睛,但不会疼,因为善良的沙人喜欢孩子,他只想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他能给他们讲故事。
在西方的许多故事里,见到沙人,小孩就会入睡、做梦。所以,他是一个类似“睡神”“梦神”那样的人物。但安徒生的沙人代表了睡前故事作为一种现代仪式的诞生——故事本身是梦的内容,是孩子从清醒坠入睡眠的奖赏和诱惑。
这种仪式映射了父母对于睡前故事的双重寄托:一方面他们希望把故事当作一种“镇静剂”,靠它驱逐孩子对黑暗的焦虑,瓦解对睡眠的抵抗,将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变成安静的、昏昏欲睡的小动物;同时又希望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得到智识上的冒险、爱的抚慰、美的熏陶,并由此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很多时候,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催眠的故事通常无趣,而有趣的故事往往让人精神振奋,听完一次还想再听一次,听完一个还想再听一个,不仅达不到催眠孩子的目的,反而可能让当父母的精神崩溃。
几年前,一个哄三岁女儿睡觉哄到精神崩溃的美国爸爸写了本书叫《妈的给我睡觉去》,把女儿不肯睡觉的种种借口和父母苦不堪言的内心独白编织在一起,居然感动万千父母,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榜首。
去年,西方父母之间还流传一本催眠奇书叫《想睡的兔子》,讲一只兔子在蜗牛困困、猫头鹰昏昏眼和呵欠叔叔的帮助下终于坠入梦乡的故事。作者是一位瑞典心理学家,据说在书里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催眠原理,能让精力最旺盛的小孩在几分钟之内坠入黑甜梦乡。
不知为何,这种方法让我隐隐觉得有点儿“邪恶”。有心理学家说,孩子之所以不爱睡觉,是因为睡眠中隐含着某种程度的死亡焦虑。对孩子来说,闭上眼睛,迎接黑暗的同时也意味着分离、孤独,甚至死亡。以科学方法一股脑地打发其中的不安与焦虑,未免太简单粗暴了一点儿。
也有一些童书的确曾经单纯以故事的魔力成功复制了“沙人”的魔法。比如《月亮,晚安》,一只小兔子在床上辗转反侧,跟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一一道晚安。
晚安,屋子。
晚安,月亮。
晚安,跳过月亮的母牛。
晚安,灯光。
晚安,红气球。
…………
晚安,星星。
晚安,天空。
晚安,所有角落里的声音。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孩子穿着宽大的睡衣,仰着刚刚洗过的脸蛋,在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温柔的文字和克雷门•赫德梦幻般的画面中甜甜睡去,又有多少父母在为自己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被那种奇异的氛围所感染。
还有《睡不着吗?小熊》,一个寒冷的冬夜,怕黑的小熊怎么也睡不着,大熊给他带来了一盏比一盏更亮的提灯,可是小熊还是害怕。最后,大熊牵着小熊的手走出洞外,把他紧紧抱在怀里,说:“看,小熊,我把月亮给你带过来了。”最后一幅画面定格在一片茫茫雪地上,深蓝色的夜空里星光点点,一轮明黄的圆月下,几棵静静的青松边,小熊已经在大熊的臂弯里睡着了。
当然,还有爱尔兰童书作家克里斯•霍顿的这本新作《大家晚安》。
太阳落山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开始耷拉着眼睛,一副睡意朦胧的样子。
老鼠打哈欠了,野兔打哈欠了, 连大熊也伸着懒腰打哈欠,唯有小熊不舍得睡觉,到处找人玩。
“想一起玩吗?”小熊问。
“我们太累啦。”老鼠们说。
“我们也好累。”野兔们说。
“你不累吗?”鹿儿问。
“哦,不不!一点儿也不。”小熊说。
但过了一会儿,
小熊轻轻地叹了一声,啊……
接着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啊啊啊……
又伸了一个超级超级大的懒腰,啊……哈啊……
“真的该睡觉啦。”大熊说。
很显然,重复是有催眠效应的。但无论《晚安,月亮》还是《睡不着吗?小熊》,故事真正的魔力在于,小兔的每一声晚安与小熊的每一盏灯都是一次来自父母的爱的确认,温柔的,坚定的,一次又一次。
《大家晚安》也一样,动物们的每一声哈欠,越拉越长,越拉越慢,温柔的,缓缓将孩子引向睡眠的边缘。在他们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森林变得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凝重。梦的颜色由明亮的绿色转至温暖的橙色,由温暖的橙色转至浓郁的深红,又由郁郁深红变成冷冷的玫红与深紫。
最后,在一轮硕大的圆月之下,在一片宁静、坚固、仿佛时间停滞的气氛里,森林里所有的动物们都安然睡着了,彼此依偎。
到这里,故事结束了吗?
不。因为他们的头顶是一片灿烂的星空。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在前后环衬分别设计了两张星空图——一张是南半球的星座,一张是北半球的星座。
飞鱼星、天燕座、船底座、天蝎座、天狼星、大犬座、麒麟座、半人马座……还有大熊座和小熊座!我猜测这两张星座图背后,是作者在说:
“亲爱的孩子,愿你在星空下安睡,在梦里,了解每一颗星星的故事。”
“哼,我不困。”
这是书中主人公小熊的一句话,也很可能是每到晚上睡觉时间,你家孩子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才不困呢!”“不想睡觉!”“我还要再玩会儿!”当极为疲劳困倦的你,听到孩子这么说的时候,会不会有种几近崩溃的感觉呢?
不论是小婴儿、学步期儿童,还是上了幼儿园的大宝宝,“睡觉”这件事好像一直是孩子们的“敌人”。到了睡觉时间却不想睡,小婴儿要求爸爸妈妈抱着、摇晃着满屋走,有时还得唱摇篮曲。大点儿的孩子贪玩,不肯上床,一关灯事儿就来了,“我渴、我饿、我要上厕所……”更恐怖的是,孩子都有“闹觉”的特点,越困倦反而越难以入睡,越要和自己的困意抗争。再加上起夜、夜啼、尿床等等的麻烦事,很多爸爸妈妈都被孩子的睡眠问题折磨得痛苦不已、憔悴不堪。
如何应对孩子不想睡觉这件麻烦事呢?先简单和大家分享几个秘诀:
秘诀一:
爸爸妈妈要把自己调节到和孩子同样的“作息频道”,并且坚持每天按时上床睡觉。小朋友应该早睡早起,如果大人习惯晚睡,就要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和孩子一起上床。不要在哄睡孩子之后,自己再溜出来看电视,玩手机。
秘诀二:
在晚上,提前告诉孩子睡觉前的各种安排,让孩子对上床睡觉有足够的心理预期。“我们先吃晚饭,然后妈妈会给你洗个澡,听爸爸读一本图画书,然后就躺在床上,关上灯,接着听妈妈讲一个睡前故事,再得到一个晚安吻,就可以甜甜地睡觉啦。”在此基础上,不妨把睡前读书、讲故事这些活动仪式化,让孩子形成心理定式。
秘诀三:
当你劝孩子睡觉的时候,不要对他说“你已经很困了”,而要说“妈妈(爸爸)已经很困了”;不要对他说“你该睡觉了”,而要说“你该休息了”。你越说他困,他越要瞪大眼睛证明他不困,而且小宝宝对“睡觉”这个词特别敏感,一听到“睡觉”,即使困极了的孩子也能立刻打起几分精神。
当然,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终极秘诀其实是——选择一本好的睡前故事书,和孩子一起共读。在我家,儿子1岁之前就养成了睡前读书的习惯,这几年来也一直在坚持。有趣的是,我家经常会出现一本书把三个人都讲睡着了的情况——读着读着,妈妈就睡着了,接下来儿子也睡着了,我在半梦半醒中合上书,倒头就睡了。
睡前故事书,为何能有如此神奇的催眠魔力?我们不妨就以这本《大家晚安》为例,分析一下一本优秀的睡前故事书,都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一个与睡觉有关的故事(如《晚安,大猩猩》《好困好困的蛇》),或只是一段与睡觉有关的情境(如《晚安,月亮》),不论故事还是情境,都要有很强的代入感。在这本《大家晚安》中,小读者很容易就会把不想睡觉的小熊与自己关联起来——书里的小熊恰好是书外的小读者此时的状态,而困倦的大熊与其他动物,就像这此时的爸爸妈妈一样。小熊一开始瞪圆了眼睛,精神百倍地爬上爬下,但渐渐地开始行动迟缓,眼皮打架,直到再也抵挡不住困意……这个过程给了小读者很好的心理暗示。要让孩子安心入睡,还需要一些安全感。这本书中,静谧的夜晚,布满繁星的夜空,老鼠、野兔和小鹿在各自的窝里安然入睡,小熊得到妈妈一个大大的晚安吻,也安静地睡着了——安全感的暗示和困倦的潜台词融合在一起,让小读者可以安心地放弃对睡意的抵抗。
好的睡前故事书还需要温和舒缓的语言。《大家晚安》的前半部分,几种动物分别登场,随着动物体形渐大,作者用的句子也由短促过渡到绵长,就连动物们的哈欠也越来越悠长。循环往复的结构中,略带一些用词的变化。家长在阅读时,也不妨按照作者的语言脉络,话语节奏逐渐放慢,声音逐渐轻柔。故事的后半部分,和各种动物一一道“晚安”。这个简短的过程,很像《晚安,月亮》的微缩版。读到这里的时候,如果孩子还意犹未尽,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适当延伸,合上书后,说一句:“晚安,图画书。”关上灯:“晚安,光线。”来一个晚安吻:“晚安,宝贝。”最后说一句:“晚安,所有声音。”
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里充满匠心的图案与色彩。克里斯•霍顿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的画家,他的画面都是由不同颜色的形状拼贴构成的。简单的纯二维画面,忽略了所有细节和透视,却突出了画面的构图和颜色的对比,能让小读者感觉非常亲近。《大家晚安》中的各种动物,都是由深浅不同的蓝色形状拼成的剪影,这既像夕阳光线下拍摄的逆光照,又像太阳落山后,晦暗光线中的模糊影子。
颜色,也是克里斯•霍顿的画面语言之一,他擅长用颜色来编织情节,营造氛围。本书的图画,有点儿像印象派画家的作画方式,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的条件下,对着同一个景别创作出不同的画作。我们都有这种认知:一天中自然的光线和颜色,变化最丰富也最迅速的时段,就是黄昏。在本书中,霍顿很巧妙地运用了颜色的变化,天色由明亮白到玫瑰灰,再到草绿、橙黄、紫红、深紫,最后变成蔚蓝,一方面反映了日落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丛林与草原交界地带的光线变化,一方面代表了书中主人公小熊越来越困、眼皮越来越沉的过程,也给了书外的小读者一种夜色渐深、睡意渐浓的心理暗示。
把睡觉前大人与孩子的斗智斗勇,变成上床后温馨美好的亲子时光,我们需要的,除了好习惯、好方法和小窍门外,还要有一本完美的睡前故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