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新生命积极寻找自我的故事。随着情节的推进,孩子不仅能体会到小家伙寻求自我的执着和勇气,还能认识许多动物。书中的生动画面,将各种动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使故事充满了趣味。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极富吸引力。
在一片丛林里,有个小家伙破壳而出。“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他在密林中穿行着,渴望找到答案。一路上,他先后遇到了许多动物,并一一询问他们,却失望地发现,自己和他们都不一样。可他仍在不断地前行,试图得到解答,甚至身处险境……然而,就在最危险却不自知的时刻,转机出现了……
认识自己和他人是一生的功课,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及格。恺撒大帝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对浩大世界中渺小的我们来说,我来了,我看见……但看见了什么?又能征服什么?但我们仍要努力求索,就像小变色龙, 已“绝望”却未曾停下“缓慢”而镇定的步子。要记得我们曾怎样艰辛地走来。而最后听到一句“原来你在这儿呀!”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在灯火阑珊处找到自己或被别人寻见,是多么幸福的事! ——浙江师范大学动画系副教授:匙河
一本好的图画书,不仅适合“亲子共读”,还可以在“亲子共玩”中,让丰富有趣的内涵像花香一样持久弥漫。在读完《我是谁?》之后,孩子和妈妈可玩的游戏很多。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儿童阅读推广人:林静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我一直在努力追寻一种为孩子写作应有的境界:把哲学、认知、勇气、智慧等等这些童年应该浸润其中、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用富有童趣、孩子们喜欢的语言和形式呈现出来。这是我的理想,而《我是谁?》为我做出了榜样。
“我是谁?”作为三大哲学命题之一,是人类永恒的迷思。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立柱上刻有“认识你自己”的神谕,激励着人们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此刻,这个看似简单却无比深奥的命题正“破壳而出”。一个萌极了的小变色龙宝宝,满怀期待地踏上了认知自我的旅程,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动物之最”,却没有能够认识自我。直到最后,他终于知道,原来,自己是最独特的生命存在,独特到“独一无二”。
就这样,在各种各样的相遇和对话中,小变色龙一步一步发现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读这本书,孩子们轻松认识了许多动物和他们的特点,还感悟到每一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瞧,认知与哲学,是不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知道变色龙会变色,小变色龙出生在高高的草丛中时,是青草的颜色;接下来,他会变成他遇到的动物的颜色;看到妈妈时,他变成了妈妈的颜色;而他看到五颜六色的兄弟姐妹时,哈哈,你看!他居然成了彩虹色!这真是富有意味的启示:在找寻自我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适应环境,不断了解和认同他人,渐渐地,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是谁”。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都很重要。
不能不说,小变色龙的自我认知之旅是充满勇气的,他不断适应着各种环境,从“快活”地问,到“怯生生”地问,最后甚至“绝望”地问……但他不是真的“绝望”,我们知道他一定会继续找下去,直到发现答案。他的这种“勇气”,也是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只有保持好奇的心和探索的脚步,具有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才能真正地认知自我。
然而,当小变色龙遇到大鳄鱼时,真是有一点点“惊悚”,听见“咔嗒”闭上那么大的长嘴巴,是不是依然可以凭着勇气,连想都不想就爬上去呢?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里都会感觉到潜在的危机:“啊!要是妈妈不来,那,小变色龙不但搞不清楚‘我是谁’,还有可能变成‘午间甜点’呢!”
所以,有勇气,还需要有智慧!
丰富的内涵该如何体现,是创作中最大的难点。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呈现内涵的方式。它的语言和绘画,是孩子们最容易亲近的形式。
在场景的变换和故事的推进中,始终有着“一问一答”的固定形式,语言的生动展开中有着循环和重复,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讲述风格。而图画的色彩艳丽明快,线条简洁跳跃,隐约透露出一股轻松和幽默,形形色色的表情仅仅在嘴角和眼睛的线条上就有生动的体现,富有动感的环衬页甚至有一点“变色龙摇滚风”的味道。
所以,这本书很适合亲子共读,听着妈妈的声音,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点点展开,孩子会被深深地吸引,体会到阅读的美妙;也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做独立阅读的尝试,在自己翻看时,会因为重复的句式和相似的情节而有信心读下去,谁能放弃一段不断找寻又充满冒险和未知的旅程呢?
作为绝佳的亲子读物,这本书对妈妈们同样富有启示。如果我说:“愿意给孩子讲道理的妈妈请举手!”估计,你、我、她都把手举起来了。是的,我们很喜欢“告诉”孩子,让孩子接受我们的“道理”,却恰恰忘记了在孩子的成长中,真正的收获其实并不是来自我们的告诫,而是来自他自己的成长体验。只有足够敞开的生命体验,才能有丰富的自我认知。
就像这本书里的小变色龙,如果他一出生,妈妈就来告诉他答案,而不是他自己用生命的热情去探究,用好奇的眼睛去观察,用开放的心灵去体味,那么,他一定不会真的理解和认同妈妈所说的“独一无二”的深刻内涵。
一本好的图画书,不仅适合“亲子共读”,还可以在“亲子共玩”中,让丰富有趣的内涵像花香一样持久弥漫。在读完《我是谁?》之后,孩子和妈妈可玩的游戏很多。
之一:分角色的扮演和朗读
这本书的语言和形象鲜明而生动,除了让各种动物轮番粉墨登场,作者还特别强调了“问”和“答”的情趣状态,不仅小变色龙的“问”充满了心理上的变化,动物们的回答也有着“咯咯地笑着”“嘶吼着 ”“咆哮着”“哼哧着鼻子”“ 嗷嗷叫着”等各种样态,因而是非常好的扮演和朗读脚本。要是能和妈妈一起演,只需一遍,孩子的语言感知力、模仿力和表现力都会大大地提高。
之二:永不停止的旅程接龙
我们可以问孩子:小变色龙最后真的找到答案了吗,还是要继续找下去呢?
孩子有亲近和喜爱动物的天性。除了这本书里的动物,小变色龙是不是可以遇到更多动物,并向它们发问呢?那些动物又该怎样回答?妈妈和宝宝可以一起想象遇到河马、猫头鹰、树獭、仓鼠……就这样,一场永不停止的旅程,因为心灵的交流和碰撞而更加美丽多姿。
之三:和孩子一起玩“认知自己”的游戏
试着和孩子一起思考“我是谁?”一起画画,照镜子,阅读关于生物进化的书,并讨论“我们是谁?”或者做一本孩子自己的认知绘本:可以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想想“人类是不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呢?怎么来的呢?”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想想“我的过去,我的未来,我的现在,内在的自我,是一样的吗?”……记住,妈妈们要向作者学习,深刻的思考也可以很有趣。对年幼的孩子,妈妈也可以说一些动物的特点让宝宝猜,最后再说出宝宝的特点,看他会不会猜到是自己呢?他一定很惊讶,妈妈怎么可以把他描述得那么可爱!
之四:做个阅读得来的“心灵萌宠”
通过引导,一本可爱的图画书中的主人公可以变成孩子的“心灵萌宠”,这一定会让孩子体验到“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像《小小迷路了》中的小猫头鹰,这里的小变色龙也可以是孩子心里可爱又富有启发的好朋友。仔细看,这个小变色龙真是有点“酷酷的萌哒哒”!和孩子一起画出来,变换各种颜色,还能帮助小小的孩子认识更多的色彩,孩子会很喜欢和妈妈一起涂鸦创作的感觉。有心的妈妈还可以带着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碎布头贴一个小变色龙,放在孩子的房间里面,也是可爱和美丽的小装饰。
之五:认识变色龙和各种动物
对年幼的孩子来讲,这本书是很不错的认知读本。因而,看完书,可以带孩子到宠物市场,看看真的变色龙是怎样在我们眼皮底下躲猫猫的。看它是不是趴在干枯的树干上,一动不动,变得像树枝一样呢?或者翻看更多的动物书,来了解书中出现的动物,看看他们说自己“最最什么”,是不是正确?
……
好吧,我知道,你一定会想到更多好玩的游戏。
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看着孩子期待的小脸,抱着他一起读书吧。这本书会给我们提供绝妙的契机,让我们懂得:不要吝啬陪伴孩子,与他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游戏。因为,这些时光,才是人生中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
都说“日光之下无新事”,可“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从未失去过意义。而如何赋予自我认识的主题以新意,却是一个故事生死攸关的意义所在。
《我是谁?》的开头让人想起日本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同样雷声大雨点小,小生命孤独而可疑地来到偌大的世界)和俄罗斯动画《恐龙山》(小恐龙出生时把蛋壳随手往夜空一抛,就成了银白的月亮)。但这里极力渲染了英雄出世般的民间传奇色彩:“很热很热的一天”“很深很深的丛林”,还用“奇特”形容主人公。但“奇特”的标准是什么?“正常”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要留待最后解答。
事实上,角色与以往的故事同中有异。和大多数主人公一样,变色龙一产生疑问就出门寻求答案,具有毫不含糊的行动力,路上还时常是“活泼”“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尚未被成年世界里的各样绳索绊住,大概都是勇往直前,任由世界在身上留下各样图案吧?在《我不知道我是谁》《你很特别》等故事里,兔子、木头人等都经历了自我寻求和确证、迷失和收复,但变色龙是一片空白地从生命的起点出发。最特别的还是他的自然属性:没有自己的底色,模拟是本能。对这样的生命而言,“我是谁”便是最难回答也最值得费劲思索的问题。
叙事模式也与以往的故事不同。自我求索必然需要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反复—转折—结束”便是最能安慰孩子的圆满结构。变色龙不停地遇见各种动物,知道了对方是谁,却不清楚自己是谁。当故事快要陷于简单的动物特点认知时,鳄鱼的出现打破了令人厌倦的重复节奏,而反派角色的邪恶意味也打破了沉闷——虎口脱险的经历总会给寻常人生添些“活泼”的、“兴高采烈”的声色。“爬到我鼻子上来,我就告诉你”,初涉世事的小变色龙照样把体色变得跟鳄鱼一样(讽刺的是,比起前面的动物,他跟鳄鱼的形态最像),毫无戒心地往死路上爬。当然,母亲会适时出现,救他脱离险境并告知他的身份。然后他欢欢喜喜回归自己的族群,从此清清楚楚且热热闹闹地长大。
最有趣的是在路上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过程。变色龙对于他人的认知是出于典型的儿童视角,一针见血地抓住外在特征,例如大象的长牙,但也仅止于此。另外在构图上,变色龙体形微小,总能显现整体;而大象等动物形体庞大,只呈现局部。这既符合视觉审视习惯,也暗示了我们的自我中心视角:总以为自己才完整;别人无论大小强弱,都只能被我们部分地打量和把握。所以变色龙的所见接近于盲人摸象。当然,此刻急于求索自己的他尚无了解他人的热情,他本能或好奇地模拟的只是别人的体色。与《小蝌蚪找妈妈》相比,小蝌蚪不断经历否定与肯定渐趋自己的本源,变色龙哪怕借由活灵活现的模拟也无法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想探索自己却无从了解,看见别人却不真正懂得,就是故事传达的关于人类认知的现实。
那些被探询被模拟的动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只知道我自己是某某,是全世界最最什么的动物(居心叵测的鳄鱼隐瞒了名字和特质——真正的危险来自于未知与暧昧),可是,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动物。”这种霸气的回答仿佛在宣告:探索到自己为止就够了。《柳林风声》里的河鼠说:“这条河就是我的世界,我再不需要别的世界。任何它不曾拥有的东西就不值得拥有,任何它尚未知道的事情就不值得知道。”那是种宁静自足的田园生活态度,而这里却勾画了人性中某种无知与傲慢。
在相遇中,双方如何互动?变色龙从兴奋到羞怯到焦急到绝望,为什么始终不忘模拟他人;而对方看见变色龙,如同揽镜自照,却看见一个变形的自己,又会有怎样的反应?故事不作任何心理刻画,只让他们一一擦肩而过。瞬间的交汇和永久的遗忘,或许也是人世的真相。
看起来故事有点单薄而悲哀,但当我们揣摩动物们的言行时,会发现另一种意味。人人都以“最”来形容自己,好像人人都是珠穆朗玛峰,拥有无可比拟的恩赐。这或许不是自大,而是自知与自重:认定自我时,无需任何“正常”标准就可以把自己标识为独一无二(即“奇特”)的存在。成长则是发现自己的“最”,站在人世的群峰间,骄傲且谦卑地望向四围的山巅,而不是泯灭自己的“最”,把自己削为土丘或无视别人的“最”。
但这是种多么热忱却未必能够实现的理念。认识自己和他人是一生的功课,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及格。恺撒大帝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对浩大世界中渺小的我们来说,我来了,我看见……但看见了什么?又能征服什么?但我们仍要努力求索,就像小变色龙, 已“绝望”却未曾停下“缓慢”而镇定的步子。要记得我们曾怎样艰辛地走来。而最后听到一句“原来你在这儿呀!”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在灯火阑珊处找到自己或被别人寻见,是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