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诺贝尔和平奖女性得主旺加里在非洲肯亚发起的绿带运动。
展现一位女性环保斗士的热情、愿景与决心,还有她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是一个关于环保斗士旺加里•马塔伊的故事。非洲肯尼亚曾经在短短几年内遭到滥砍,变得一片荒芜。1977年的世界环境日,旺加里在肯尼亚发起“绿带运动”,以行动鼓励妇女种植树木。她深信找回土地的繁茂便是和平的基础。此运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绿意渐渐回到肯尼亚。旺加里热情、愿景与决心,深深影响了每一个热爱土地的人。
★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好书
★美国童书协会杰出科学童书
★联合童书中心选书
★美国诺提勒斯书奖
旺加里坚定不移的努力,内心的爱和追求正义自由的价值理想,对和平的反思,对人类侵扰自然环境的抵制,对弱势的非洲女性的感召和对共同创造历史的引领,都成为书中熠熠闪光的精神力量。旺加里为非洲大地播下绿色的种子,她的故事也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慢慢生长。
树是保护土地最好的守护神。水土保持要靠树来牢牢抓住土壤,否则干枯的土壤会随风飘动,就像沙尘乱飞。旺加里用她的生命带动肯亚的妇女来种树,形成有名的“绿带运动”,受到世人尊敬。我们要努力保护土地上的树木,让地球充满生命的气息!
──台湾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董事长 陈曼丽
这本绘本是介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女士为保护森林,在肯亚发起绿带运动,广植林木,以保护土地避免沙漠化的真人真事,除了告诉我们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重要是一个人只要立定目标,坚定不移持续努力,其影响力是无远弗届。此外,由于环境教育基本法实施,本书非常适合提供低年级小朋友的环境教育教材。
──台湾林务局保育组组长 管立豪
这本描述环保斗士传记绘本融合了迷人插画与流畅文句。书中的亚克力绘画表现出温暖的民俗风格艺术。这些图像同时包含写实与象征意涵,并以互补色的线条框起。书中附有作者的话以及旺加里的名句。这本书对于学习作业和课堂朗读是极好的选择。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由简洁的笔调和色彩缤纷的块状图像呈现,很适合让三到七岁孩子认识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循环与政治运动。温特的叙述虽简化旺加里的故事,让它变得较好懂,但仍能保留重要的讯息──即是“只有一人的力量,也可以改变现状。”旺加里最初一人的行动,转变成重要的环保运动,且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孩子们是天生的梦想家,这个故事更能让他们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成就任何事。
──美国扶手椅书评网
法国儿童文学家夏尔·佩罗说过:“当孩子们还不具备品尝赤裸裸的真实的能力时,将真理用适合他们幼小生命阅读的文字包裹起来,让他们在阅读中将其咽入肚中,岂不是所有父亲和母亲最光荣骄傲的一项工作?”珍妮特·温特创作的传记绘本《和平树》正是将“和平的真理”用绘本包裹起来,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最美好的生命历程,让“最光荣骄傲的工作”在成人和孩子的共读中实现。
中国的孩子,能够理解来自遥远非洲的“赤裸裸的真实”吗?故事的主人公旺加里的家乡在肯尼亚苍翠沃土的村落,森林里有鸟儿在鸣唱,土地里收获红薯、甘蔗和玉米。当她远渡重洋去学习深造,六年后归来时,看到的却是家乡令人伤痛的改变:“树都哪儿去了?”“鸟儿又去了哪儿?”在这两个页面中,温特呈现了“赤裸裸的真实”—木柴短缺、田地贫瘠、土壤侵蚀以及缺乏洁净的饮用水,荒漠蔓延而来,侵占了那些原为绿树和农作物的繁茂之地,乡村妇女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举步维艰。就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来自远方的故事,走进孩子的视野和心灵。
“土地赤裸着,而我的使命是为它覆满绿色。”平凡与伟大的转折,在于意念与行动之间:从旺加里栽下九株树苗,到设立开阔宽广的苗圃;从旺加里独自种树,到她拥有一支“女子种树大军”;从树林重回旺加里的村庄,到整个肯尼亚大地重新被绿色的大伞笼罩……心怀夙愿,旺加里付出了令人钦佩的努力,抗争着赤裸裸的真实—轻蔑的嘲笑,持续的砍伐,还有被禁锢的自由!
对孩子来说,有能力进入的情感,是他们对理想人物的兴趣,他们需要那些在结尾时正义和公正取得胜利的故事,过程中的不幸是被允许的,但这种不幸必须转化为幸福。理想的力量,让奇迹出现在人们眼前。最终,旺加里发起的“绿带运动”,让绿色重新覆盖肯尼亚大地,三千万棵树,六千个苗圃,八万人受惠,几十个非洲国家被辐射带动,旺加里因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和平奖。孩子们看到这样的结局,才能释放欢欣。旺加里的故事,正好符合孩子所期望的故事结构,蕴含着相融相通的感动心灵的力量,让孩子产生对“人”的兴趣—一个生命如何在岁月中留下痕迹?一个人的生命如何变得更加有意义?孩子在书中眼见为实。旺加里就像一个使者,越过山川海洋,越过时间空间,让孩子走近、触摸和仰望,给予孩子世界的、历史的识见。
无论如何,简短的文字无法浓缩一个璀璨生命的一生,传记绘本的图画需要更大的包容、更强的张力、更多的阐释。在温特的这本书中,特别多地使用了典型的“非洲色”—象征阳光的红色和黄色,象征森林渴望的绿色,象征水源渴望的蓝色—来勾勒肯尼亚乡村的风景,使画面洋溢着浓浓的异域风情。页面的底色也随着故事的推演层层转换,从充满故乡热带气息的温暖土红,到决心让绿色重回大地的鲜嫩黄绿,再到希望受阻的冰冷灰蓝,最终是梦想实现的清亮湖蓝,这些色调循序渐进地展现了肯尼亚大地的绚丽与黯淡、“绿带运动”的希望与阻滞、树林重回肯尼亚之后的澎湃与安宁。看似简洁、实则细腻的图画表达了故事的节奏与情感,散发着灼烈而清新的树木和泥土的气息。在这里,我们看到旺加里凭依热忱、执着和承担所创造的一个新世界的画面和景象。
孩子拥有想象力,但是想象力是无法自己养育自己的,儿童心智的成长需要养料,心灵的塑造和智慧的启迪同样重要。法国学者、文学史家保罗·阿扎尔在《书,儿童与成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对于书本的热爱,牵涉到随手可得的简单快感和细致优雅的内心愉悦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和取舍。当我们选择后者的时候,某种特殊的性格、坚定不移的努力、对回归内心的依恋、深刻的反思、对躁动的抵制等品德都将成为我们生活的节奏。”
显然,《和平树》属于“选择后者”,那些简单快感也许无法随手可得,但却能生发“细致优雅的内心愉悦”。旺加里坚定不移的努力,内心的爱和追求正义自由的价值理想,对和平的反思,对人类侵扰自然环境的抵制,对弱势的非洲女性的感召和对共同创造历史的引领,都成为书中熠熠闪光的精神力量。旺加里为非洲大地播下绿色的种子,她的故事也在孩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慢慢生长。
被绘本包裹起来的“和平的真理”,写在了故事结束之后:“为地球疗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治愈自己—是的,我们接纳、拥抱了宇宙万物的差异、美丽和奇迹。”儿童的世界是包容的世界,唤醒儿童敏感心灵的,绝非过度渲染情感的书籍。正是绘本中的差异、美丽和奇迹,让孩子们走入人类伟大的情感中去,给予他们尊重生命的情怀。拥抱一个远方的故事,拥抱一个人物的传奇,拥抱绿色的大地、坚强的力量和生灵万物,这样的爱和理想,是生命的原动力,将伴随着所有奇迹的诞生!
珍妮特·温特生于美国芝加哥,迄今已经有六十余部作品面世。她喜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绘本,并搜集相关的报道和图片作为素材。这些真实的故事先是感动了她,再由她的绘本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这些作品,无论从主题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体现出温柔悲悯的气质,同时又带着世事沉淀后仍能保有的梦想与热情。
从一开始,温特便选定了“有启发性的人物”作为主要创作题材,早期作品包括一系列艺术领域的名人传记绘本,如《比阿特丽斯·波特人生种种》是关于创作“彼得兔”的英国画家波特女士,《我的名字是乔治亚》是美国女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传记。随着题材上的探索,温特也不仅仅限于艺术名人的范畴,开始在现实故事和小人物身上取材。比如近年广受赞誉的《驴子图书馆》便是描绘哥伦比亚的爱书人路易斯·索里亚诺多年来用驴子将书籍运进山里,传播和分享阅读能量的故事;《和平树》讲述了在故乡肯尼亚发起“绿带运动”的旺加里·马塔伊;《马拉拉》中,两个勇敢的巴基斯坦孩子为儿童权利作出努力和牺牲……
显而易见,温特关心的是这一类纯粹的人,他们是具有闪光精神的个体,并不拘于名气和成就,且这些人物的名气和成就也往往来自于单纯的梦想,通过孤寂的投入和辛苦的积累而来。温特希望能用这些纯粹的人激励孩子们:“我喜欢画真实的人生故事,也喜欢画这世上的现实故事。我觉得,有着勇气和上进精神的人物本身对我就是鼓励,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可以了解他们。我发现就算通过简单的方式,孩子们也有能力领会到这个世界的真理。”
在艺术风格上,温特喜欢以民间艺术风格入画。她的作品几乎忽略阴影和景深的运用,近似于版画、蜡染或剪纸的表现风格,线条感很强,带有一定对称性和超现实感。书评家苏珊·玛丽·斯旺森认为:“温特画作的透视感体现在重叠的景物上,并以此构成她独特的层次感—仿佛从一扇门或窗望出去的景致,又好像穿过脚手架去看后面的壁画,有一种越过沙漠是高山的情怀。”她独特的色彩运用,也是从民间艺术的大胆配色而来,非常富有想象力。《入门书》的出版人玛格丽特·布什在评论中提到:“温特赋予她的‘民间艺术作品’丰富和不同寻常的色彩,比如在草场的边缘用了淡紫色、紫色、蓝色和绿色的阴影,对比出来的效果不同寻常。”此外,温特的独立画作还喜欢加上特殊纹路的边框,显得非常俏皮,仿佛随时可以拿出来挂在墙上。
在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之外,这些作品还展现了珍妮特·温特广博的艺术视野。她的早期艺术人物传记系列里,有一部名为《我的宝贝》,介绍了来自马里的民间艺术家娜昆·迪亚拉,她来自马里村庄,自幼跟着村中老人学习绘制一种以泥巴为颜料、布料为画布的独特艺术。在娜昆结婚后,在等待第一个孩子出生的过程里,她为自己的宝贝创作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在她的画作里,她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向他倾诉一切给予自己灵感的东西:非洲鼓、猎豹、鳄鱼、花朵。在讲述娜昆故事的过程中,温特本身对自然的眷恋、对独立艺术家执着的赞赏,还有对独特艺术形式的推介,悉数呈现在她的笔触之内。除此之外,墨西哥壁画家迭戈·里维拉、深深眷恋西部的牛仔画家查尔斯·罗素……这些别具民族风情的艺术家,都成为温特的创作素材。作为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拥有美国都市背景的绘本作者,温特是以博大的胸怀和艺术上的通感来领会和推介多民族多领域的文化人物、艺术作品,这种广博的艺术视野让她几乎超越了儿童绘本画家的成就,成为艺术上的启发者。
而无论是创作题材、艺术风格还是艺术视野,对珍妮特·温特来说,原生态和乡村、自然和土地、有开拓性的弱势人物(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宽容社会条件下的女性),始终是她汲取养分的灵感源泉。她的《驴子图书馆》《马拉拉》《和平树》都是秉承这些元素创作的优秀绘本,故事轻柔温和、言浅意深,孜孜不倦地指引孩子们去认识那些伟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