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杰出的寓言作家、法国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克洛德•布容的经典作品,与同期推出的布容作品《入侵者》《蓝色的椅子》共同构成法国生活哲理绘本三部曲。在法国家喻户晓,被排成木偶剧,广受欢迎。
★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可能会为一些小事闹矛盾。然而,当外敌来袭时,不要忘记:我们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 克洛德•布容说,“写给孩子们的故事,首先要有趣,同时引发他们对生活进行思考。”
★ 法国教育部重点推荐优秀童书
从前,有两个地洞挨得很近。一个地洞住着一只棕色的兔子,一个地洞住着一只灰色的兔子。刚做邻居时,他们相处得很好,每天早上都客气地打招呼。渐渐地,他们互相发现了彼此的缺点,于是,他们经常吵架。终于有一天,他们扭打在一起。就在他们打得不可开交时,一只饥饿的狐狸悄悄向他们走来……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颇具现实指导意义。法国天才插画家克洛德•布容喜欢创作美丽而富于智慧的动物寓言,他在《邻居》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生活哲理故事。在日常生活里,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会为一些小事闹矛盾。然而,当外敌来袭时,大家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事实上,作者在封面就已经透露,即将上演的是怎样一场好戏:两只兔子待在各自的洞口,只露出脑袋和半个挺得笔直的身子。他们气哼哼的表情和神态,暗示着即将开场的故事中难以避免的冲突。然而,这冲突也注定不会遮天蔽日:天空澄澈清亮,绯红的薄云若隐若现,地平线上飘荡着一抹柠檬黄……这多像童年的心情!明明脸上还挂着怒容和泪光,心里却早已雨过天晴,刚刚打闹过、叫嚷过的两个孩子,下一秒钟就又甜蜜得没有一丝嫌隙。再看两只兔子试探着望向对方的眼神,还有他们露在嘴边的可爱门牙,无不透露着故事的趣味与幽默、温暖与柔和。
——儿童文学博士 河 童
插画家克洛德•布容和让•德•拉封丹一样,喜欢创作充满生活哲理、动物题材的美丽的寓言故事绘本。这部《邻居》描写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友谊的故事。布容驾轻就熟的创作手法显现出他的纯朴和才华。淡雅、极具表现力的童话散文风的文字,两三笔就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极其传神,同时,也彰显出布容先生高超的技法。
——法国绘本作家 卡特琳•荷马
以互助为主题的精美绘本。典型的“布容式”构图,作为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的讲义独具效果!文字虽稍显复杂,但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很适合排情景喜剧。推荐给幼儿园和小学校的美术课教师。
——法国读者
再完美的初见,都难以抵挡每日相处的繁冗和琐碎,也难以在时光的消磨中新鲜如昔。由法国教育部推荐的优秀儿童绘本《邻居》,从故事开头便为我们铺展开了在成长的路途上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难题。然而,只需跟随故事情节继续行进,我们就会发现峰回路转之后的另一番天地。
事实上,作者在封面就已经透露,即将上演的是怎样一场好戏:两只兔子待在各自的洞口,只露出脑袋和半个挺得笔直的身子。他们气哼哼的表情和神态,暗示着即将开场的故事中难以避免的冲突。然而,这冲突也注定不会遮天蔽日:天空澄澈清亮,绯红的薄云若隐若现,地平线上飘荡着一抹柠檬黄……这多像童年的心情!明明脸上还挂着怒容和泪光,心里却早已雨过天晴,刚刚打闹过、叫嚷过的两个孩子,下一秒钟就又甜蜜得没有一丝嫌隙。再看两只兔子试探着望向对方的眼神,还有他们露在嘴边的可爱门牙,无不透露着故事的趣味与幽默、温暖与柔和。
如果这时你去看看封底,一定能捕捉到更多的“证据”,去印证封面所传达的信息:两只兔子虽然还是彼此相背,但他们背部的线条已不再僵直,而是温柔地放松成两条圆润的弧线;四只耳朵自然地搭在一起,眼神中满是狡黠和欢喜……这样的亲昵,显然意味着他们已然进入了彼此的心灵空间。
故事中的这两位兔子先生无疑是两个小孩儿。从他们在各自的洞中探出半截耳朵开始,这两位先生的神态与举止就一下子把我们带进了童年。因此,我们可以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龃龉和冲撞看作孩子间的游戏,每一场童年游戏其实都那么认真、那么严肃,它们的意义永远都不该被低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年发生的一切都可视为对今后人生的预演。
当棕先生开始对灰先生发火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已经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当灰先生说“把收音机的音量调低点儿,我都听不见自己啃胡萝卜的声音了!”这时我们明白,灰先生对自我的关注也让他无法去接纳别人。
而当棕先生忍无可忍地砌起一堵围墙,想要结束争吵、独享安宁的时候,天空中的云彩第一次变成了浅灰色,同样沮丧的还有灰先生,他那对一直骄傲竖立的耳朵,此时丧气地耷拉下来,向下弯曲的嘴角也好像在说:“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砌墙,无疑是另一种挑衅或宣战。或许,棕先生并没有打算将自己与世隔绝,他那悠然自得的微笑和神态,流露出的根本就是难以掩饰的得意。他一定以为自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下子,看灰先生怎么办!当勃然大怒的灰先生挺着竖起的耳朵,手握一把锄头,“冲过去把墙砸成一堆土,风又把这堆土一点点地带走了”的时候,随风而去的不仅仅是曾经高耸在两个兔子洞之间的壁垒,还有横亘在两位兔子先生心中的怒气。而接下来他们之间爆发的那场“恶战”,也堪称是对残留在心底的愤怒的荡涤。正因为经历过这样的消散和荡涤,当狐狸突然出现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在瞬间化“敌”为友,同仇敌忾。
“管它棕色灰色,吃着都是兔子味儿。”也许正是狐狸的这句话,让两位各自坚持着自我的兔子先生懂得了接纳和融合的意义。危难时刻,他们在忙乱中奋力挖出的那条通道,难道不就是他们通向彼此心灵的路径?当他们一起在狐狸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难道不就是融入彼此内心的时刻?因此,在脱离危险之后,两位兔子先生的拥抱,才显得更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然而,故事并没有像经典的童话故事那样,让两位兔子先生“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那些经典童话中,故事结尾的这句话仿佛就是最美妙的保鲜剂,仙女的魔杖和精灵的咒语会将童话中的人物定格在最完美的时刻,永远不必经受时光的淘洗和世事的纷扰。这样的结尾让我们安心,却难免与生活有所疏离。因此,当另一种样式的结局出现时,无疑会为孩子们的阅读经验增添一抹不同的颜色:“他们很少吵架,除非是万不得已。他们保留着两个地洞之间的通道。这样,就算下雨,他们也可以相互串门,或者在不得不吵架时,也不会被淋湿。”
这样的结局颇为新鲜,不乏机趣。有一点儿调皮,却并不狎昵;有一点儿甜蜜,却毫不黏腻。他们用心保留了那条连接两个地洞的通道,是为了互相拜访,更是为了在彼此心中相遇。
写给孩子们的故事,首先要有趣,同时引发他们对生活进行思考。
——克洛德·布容
克洛德·布容(Claude Boujon)是法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也被誉为“天才的文艺家”、“杰出的寓言作家”。193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25岁时,曾在《勇敢者》杂志(1969年更名为后来畅销欧洲的青少年漫画杂志《精灵狗》)担任责任编辑,同时为孩子们创作故事,后来成为该杂志主编。1972年,在妻子的支持下,布容先生投身于自由艺术创作:绘画、雕刻及海报设计、舞台布景和木偶设计。短短几年,绘画和雕塑作品在纽约、巴黎及渥太华等地展出。其艺术领域跨越绘画、雕塑、舞台布景和木偶剧等。上世纪80年代,他当了爷爷,照看孙辈的布容先生开始选择用绘本为儿童讲述幽默、隽永的故事。并且在短短几周就完成了六部作品,并同时构想十余部作品。
高高瘦瘦、清隽自然的布容先生做事严谨,为人却非常随和,喜欢幽默,爱开玩笑。法国上至高中下至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克洛德·布容,他画的兔子先生和动物系列绘本最受孩子们欢迎。在法国,幼儿园小朋友几乎可以背诵他的《吃饭啦,兔子先生》;低年级小学生对他笔下的女巫无比熟悉,如《癞蛤蟆读书记》;高年级学生则从他的《邻居》中学习认识人生。他被誉为法国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插画家一般是先有故事,再根据故事构思图画,而布容先生则不同,他是先构思图画,再创作文字。图画的情节发展决定了故事内容。他的画从来不会给预先设计好的故事做插图用,文字也自然成了最后的步骤。事实上,他的绘本文字和图画都是合理的,既没有双关语,也没有刻意模仿儿童语言,去讨好小读者。但他那简洁的画面能让孩子的眼睛得到放松。通常,三种颜色、三个人物和一个引起纠纷的事物,就可以构成充分而必要的故事法则,也就是完美的法则。
布容先生很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一次,他的孙子阿德里安指着《钢牙》中一张狐狸的图片,对他说有问题。那张图片上的狐狸两颌张开,露出四颗牙齿,而图片上方的文字却写着:“我只剩一颗牙了。”听到孙子的话,他立刻做了更正。当忠实的读者写来信件,鼓励他创作兔子和狐狸之外的绘画时,他立刻投入到老鼠、大象和小鸟的故事创作之中。布容先生不会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会跟随读者的要求,令自己不断成长。他的绘画特征鲜明,看似简单,实则生动形象,回味无穷。他用充满了动感的影线,为敌对关系设计了互相帮助的情节,把爱的美梦给了青蛙,把对自由的向往给了癞蛤蟆,把渴望改变的愿望给了女巫……
1995年9月,法国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克洛德·布容突然辞世,享年65岁。作为出色的寓言作家,他为我们留下大量的生动幽默、充满美感及生活哲理的优秀作品。法国蒙特勒伊青少年书展为向布容先生表示敬意,特意举办了一次展览,孩子们可以通过这次展览认识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的绘本达30余部。其中,绝大多数作品由法国著名儿童绘本出版商开心学校出版社出版。
1996年出版的《蓝色的椅子》是布容先生创作的最后一本绘本,被评为1997年比利时法语文化区最受好评童书、法国教育部重点推荐优秀童书。2003年,由小读者评选的比利时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学奖“贝纳尔·维塞勒文学奖”授予了已经长眠于地下的克洛德·布容。布容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由人生哲理凝炼而成的绘本故事依然跨越时光,陪伴着全世界的小读者,带给孩子们快乐,引发孩子们思考……
(庄维嘉老师、苗卉老师对此文有贡献。责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