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奇妙,你生活在其中却看不清它的形态,或大或小无从度量,忽远忽近辨识不清。好在有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奇妙之眼带你我一同领略其中奥妙。
《变焦2》一书延续了上一本《变焦》的巧妙构思,画面依旧随镜头拉伸、层层缩放。首页粗糙斑驳的不规则图形跃出纸面难以辨识,却在下一页拨开乌云现明月般展露出全貌。当页的美景永远是次页的局部,当页的存在也仅是次页的铺陈而已。和上一本结尾镜头聚焦在浩瀚宇宙间一颗渺小行星——地球相比,这次随一列火车驶进黑暗结束全文,深邃中带着些许哀愁,像是参不透火车下一站驶向何方,像是生存的地球面临的无限未知。不变的依旧是那一种理性的哲学思考,世界可大可小的辩证观点。
《变焦2》是《变焦》的续集,翻开这本无字图画书,一段充满意外转折、变化和惊喜的视觉奇遇即将起程了!镜头从一座埃及金字塔的放大特写开始,拉远一看却身处充满异国风情的丛林中,镜头再拉远,赫然发现——原来全部的情景都可以在沙滩上一览无遗。如果你自以为已经知道身在何处,那就再猜一次吧!因为,伊斯特万的神秘风景画中画,从来就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览全书,图像层层扩张就像趣味性的视觉游戏,我想孩子的阅读一定享受至此,每每翻页总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若探究下去,明确的形式背后也传达出作者的宇宙观,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这一页还活生生地存在,下一页又归于沉静。而世间存在的各种生命体,只是在宇宙中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所,所存在的一种形态。至此,你、我、他也全部成为了作者的创作,我们手捧巴尼亚伊的这本《变焦2》阅读时,也定成了他人眼里的风景,而他人之外更有他人,书中世界就蔓延到了真实世界——无穷无尽。
世界可大可小,全在你用怎样的眼光去面对,巴尼亚伊的创作提供出一种“陌生化”的独特视角,让你我审视当下的同时,更多的思考也在“无字”的表象下蔓延展开。
——唐 彦 自由艺术家
神奇的时光之旅
无字书,一个字也没有,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推崇呢?《变焦2》就是这样一本无字书,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它将带你从原始绘画到纽约地铁,走过一万年的漫长时光。
全书都是左面一整页黑色,右页才用来讲故事。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在右页阅读的时候,总会有一块黑色浮现在眼睛的余光里,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先来看右边的故事,首先出现的是石器时代的原始绘画——狩猎者;翻开下一页,画面推远,原来那是一只手表上的装饰图案;再往下翻,画面再次推远,原来手表戴在一个小伙子的手腕上……就这样,画面就像电影镜头的拉伸一样,故事则伴随着画面的推远由一个又一个“原来”构成了本书的情节,直到接近尾声。原来,前面出现的一切不过是一本画册当中的画面,一位男孩坐在纽约的地铁里翻看着它。地铁最终隐没在漆黑的隧道深处,右页的画面和左页的黑色融为了一体。左页那神秘深邃的黑色,一直在暗示读者故事发生在漆黑的隧道里,暗示我们走过了万年的时光,暗示着这条黑色的隧道其实就是穿越时空的“虫洞”!在地铁车厢里,“虫洞”理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就坐在男孩右边不远,笑嘻嘻地看报呢。
巧妙的故事结构
书中多元文化不断地交替出现:欧洲原始绘画、古埃及方尖碑、印度的热带丛林……由于法国在欧州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所以书中出现的欧洲文化几乎都与法国或多或少有关系。
手表上那只冰河时代的猛犸象就是来自法国的洞窟壁画,之后是巴黎协和广场和拿破仑,再之后出现了大名鼎鼎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坐在大象上和印度男子品茗谈天的画面,虽然希区柯克是英国人,但和法国文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黑人小男孩推动汽船模型的那页,汽船模型上写着“新奥尔良”的字样,新奥尔良是法国殖民地文化的代表,而且它还和书末地铁上的“自由爵士乐”相呼应,因为爵士乐的崛起就和新奥尔良有关。爵士乐是黑人音乐,又和黑人小男孩相呼应,黑人小男孩的身边还放着一把小号,小号则是爵士乐的代表乐器。
同时,那只汽船模型又和前面的拿破仑呼应,因为汽船的发明人富尔顿,正是在拿破仑时代的巴黎首次试验由蒸汽推动的“汽船模型”,而真正的汽船试验则是在美国进行的。书中还多次出现了与美国有关的元素,像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纽约地铁等。有趣的是,纽约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英美两军的决战之地,而帮助美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正是法国,使美国获得完全独立的,则是在法国凡尔赛签署的《巴黎和约》。
再看巴黎协和广场的画面,川流不息的车流之上飘来一只氢气球,上面是“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的广告。“固特异”英文谐音“好年份”,翻页之后,会发现协和广场其实是一幅海报,海报上方出现了一个年份——1789。这一年发生了法国大革命,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文献《人权宣言》。海报上画着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雄——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被画得无比巨大,像矗立在巴黎上空的巨人,他手举法国国旗,上面写着《人权宣言》的基本理念“自由、平等、博爱”。海报下面还有一个年份——1836,这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决定从政了,立誓要像他的叔叔一样干出一番大业!可惜最终他却成了使法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人物,正是他输掉了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省。有趣的是,方尖碑由埃及总督赠送给法国,并于1836年运抵巴黎并树立在协和广场。
看,这本书的结构多么酷。不过酷的不只是结构,还有作者那信手拈来的调侃和幽默。
超酷的调侃幽默
大导演希区柯克成名于黑白电影的时代,他的《爱德华大夫》、《三十九级台阶》等经典名作都是黑白片,黑白片比彩色片更容易营造惊悚恐怖的气氛,有什么比黑白两色更能突显这位惊悚大师的身份呢?与希区柯克并肩而坐的印度人,生得一身漂亮的蓝皮肤,这位又是何方神圣呢?在印度还真有这么一位蓝皮肤先生,他的大名叫“黑天”,梵文的意思是黑色,因为黑色能够吸收所有颜色,象征着黑天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那么黑天应该是黑皮肤,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原来在绘画艺术中,黑色不好表现,为了“审美”的需要,就把他的皮肤都画成靛蓝色了,因为在人们看来蓝色更接近黑。黑天是印度教诸神中最受崇拜的一位神,是诸神之首、世界之主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不但屡施神迹,除妖降魔,而且还很会讨女士的欢心,是帅哥中的帅哥,娶了一位美丽的公主做妻子。在这里作者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黑天被画成一个发福的中年人,甚至比希区柯克还要胖呢。
深奥的最佳童书
这样深奥的书儿童会喜欢吗?本书荣获“国际阅读协会儿童票选最佳童书”就是一个最佳证明。《变焦2》正是他们感性直观地接触人类文明历程的绝佳机会,家长和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书中出现的那些人物、景物、事件,爱上这本书的孩子必然会爱上历史、爱上艺术、爱上希区柯克、爱上爱因斯坦……
书中多元文化的交替出现,互相转换,并不仅是一场好玩的游戏。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的功劳,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的结果——这才是作者最想对儿童说的话。
“世界”很奇妙,你生活在其中却看不清它的形态,或大或小无从度量,忽远忽近辨识不清。好在有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奇妙之眼带你我一同领略其中奥妙。
初识巴尼亚伊便是通过一部无字图画书《变焦》,画面取景似摄像镜头由近推远,一页一景呈现出超乎想象的重重精彩。《变焦2》一书延续了上一本的巧妙构思,画面依旧随镜头拉伸、层层缩放,首页粗糙斑驳的不规则图形跃出纸面难以辨识,却在下一页拨开乌云现明月般展露出全貌。当页的美景永远是次页的局部,当页的存在也仅是次页的铺陈而已。和上一本结尾镜头聚焦在浩瀚宇宙间一颗渺小行星——地球相比,这次随一列火车驶进黑暗结束全文,深邃中带着些许哀愁,像是参不透火车下一站驶向何方,像是生存的地球面临的无限未知。不变的依旧是那一种理性的哲学思考,世界可大可小的辩证观点。
巴尼亚伊的绘画风格特征显著,用高纯度的色彩平涂作底,再用粗细均匀的纤细线条勾勒出自然物体,写实的造型配合无光影变化的固有色,反映出剥离重重干扰的真实物象,画面色彩大胆明艳,图像清晰纯粹,装饰感十足。有趣的是,这次绚烂的色彩被等分插入纯粹的黑色,对页中左边为黑、右边为彩,快速翻阅时忽明忽暗。若和结尾出现的火车联系起来,不难产生火车穿梭隧道的联想,有节奏的一黑一彩仿佛逐渐浸没于黑暗的窗外风景。
英文书名“Re-Zoom”,其中也有玄机。前缀“Re”意味再次、重复,一是意指该书是“Zoom”的续集,绘画风格与手法也承启上部;二是彰显出无字图画书多向阅读的可能性,从左至右依次翻页阅读后,再逆向翻阅仍然成立。对于“Re”的第二层含义,在我看来是无字图画书“无字”属性所赋予的。身为匈牙利艺术家的巴尼亚伊创作的作品世界通行,阅读者无需介怀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减少了各种版本互译带来的信息偏差,展开书本便是可靠的原作。再就是无字图画书呈现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开放性,没有了文字约束,正着读、反着读都没关系,像游戏一般充满乐趣。“Re”的第三层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再多读一遍、多思考一遍的阅读心态。正因为无字,作者的意图表达能否被读者清晰接纳甚有难度,儿童读得浅,获取的信息有限;成年人读得深,但知识构架各不相同,获得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多读一遍的过程也是释放想象力的过程,阅读如此,面对世间万物也一样。
纵览全书,图像层层扩张就像趣味性的视觉游戏,我想孩子的阅读一定非常享受,每每翻页总有意料之外的惊喜。若探究下去,明确的形式背后也传达出作者的宇宙观,有形变无形,无形变有形,这一页还活生生地存在,下一页又归于沉静。而世间存在的各种生命体,只是在宇宙中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所存在的一种形态。至此,你、我、他也全部成为了作者的创作,我们手捧巴尼亚伊的这本《变焦2》阅读时,也定成了他人眼里的风景,而他人之外更有他人,书中世界就蔓延到了真实世界——无穷无尽。
世界可大可小,全在你用怎样的眼光去面对,巴尼亚伊的创作提供出一种“陌生化”的独特视角,让你我审视当下的同时,更多的思考也在“无字”的表象下蔓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