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从生命开始到快结束都可以不停止的事。
即使互不相识,人与人之间也会互相关怀。这本书就是作者送给每位读者的礼物,名字叫做:温暖。
每个星期三,小女孩都会在书店里看见一位老先生。小女孩喜欢看令她大笑的漫画书,而老先生则沉浸在一本让他眼眶湿润、关于马恩河战役的厚书里。他每个星期三都会来看这本书,希望它不要被卖掉,但是并不买下它,这让小女孩感到困惑,进而想了解原因所在。就在圣诞节的前几天,老先生又来到书店里,但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本书。他显得怅然若失,就在转身准备离去时,书店小姐拿出了一个系着丝带的包裹给老先生……
一本让所有爱书人动容的绘本。透过阅读,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看到书香在传承!
入围2011年法国儿童票选最受欢迎读物奖 (Prix enfantaisie)
入围2011年比利时艾比阅读推广奖(Prix Ibby) 入围2011年法国克拉玛最佳绘本奖(Prix littéraires de Clamart)
入围2009年法国科欧诺儿童文学奖(Prix Chronos)
入围2009年法国拉贝勒儿童文学奖(Prix Lab-elle)
入围2008年法国封得青少年儿童与运动文学奖(Prix littéraire jeunesse et sport de Vendée)
我们来说说这本书吧。当然是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啦。
是啊,我十分喜欢。
是的,我十分喜欢的书不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写得好的书很多,所以让我喜欢的书就不少了。我这样说,是不是稍微有一点儿像废话,不过我说的话却是很对的。
这是一个在书店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阅读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孩看见的关于老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孩不明白老人为什么要读那么厚的书的故事,为什么要看战争的历史书,为什么看着还要流泪,而不是哈哈大笑,既然这样,那他为什么不看看轻松的漫画呢?
这是一个也写出了我们心里的疑惑的故事,既然老人这么喜欢这一本书,那么他为什么不买下这一本书呢?他是因为没有钱吗?他是因为不会活很久了,所以不打算买书了,他不是说吗,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慢慢地把这一本书读完呢。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这是一个士兵阅读着、想念着、伤感着他曾经参加过的战役的故事吗?他想起了日夜的战壕、离去的战友、自己的伤口,还有,年轻时弄不明白的战争的原因,因而,他流泪了,流在脸上,滔滔不绝地流在心里?
这真是一本好险令我们失望和难过起来的书,因为当老人在圣诞节快要到的时候,又来到书店,书已经不在书架上了,被人当成圣诞礼物买走了。可是圣诞节是一个最好不要让人失望和难过的日子,结果,原来,书架上不见的书竟然成为书店小姐送给老人的圣诞礼物,书是被书店小姐买走的!这样的意外,简直就是把一个很大的喜欢送给了我们所有的读着这一个故事的人,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礼物,这个礼物的名字就叫:温暖。所以这真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是一个结束在笑容里的故事。
这还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是不是又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呢?这个小孩,在这样的星期三,在她拿起过老人看的厚厚的重重的书后,她已经有些懂了,原来,薄薄的、轻松的、可以让人哈哈笑的书,并不是唯一的书,还有很多的书,是可以让你慢慢翻动,慢慢阅读,于是,你的心里能翻起很重很深的别的感动,那也是很值得捧起的书!你有没有注意那一句话,当老人听说书已经被人买走了以后,“这个消息像是让他卸下了背上的那只大袋子一样。”原来,在这圣诞节快到的时候,他多想也有人像他一样,喜欢读读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故事,现在,他心里的圣诞大袋子里的这个心愿礼物,被别人领走了,他安心了。
小孩会慢慢长大,大人会慢慢变老,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阅读是一件从生命开始一直到快结束都可以不结束的事。这个很老的老人的阅读就不结束。这是一个不舍得结束阅读生活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一个卖书的书店,把一个老人喜欢的书,当成圣诞节礼物,送给他!还对老人说:“请您偶尔还回来看看我们……”于是,我们也在这浪漫的美好里想流泪了。于是,老人为什么不买下这一本书的疑惑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最后,我愿意很诗意地想,那个老人现在还活着吗?
那个孩子一定长大了吧,成了一个经常来书店看书的人,坐在老人从前坐的那个沙发上,矮桌上也许还有糖果。
这还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渐渐地渐渐地去想起来吧。
这是一本充满光感的图画书。先看封面,在强烈的光线下地面呈现出浅米黄色,和拐角处浓重的深蓝相互对比。角色身着纯度极高的红、黄、蓝,三原色相互映衬,明艳夺目。没有遮挡的色彩扑面而来,画家仿佛也将万里晴空和透明的空气一并刻画。阳光成就了大千世界的五色斑斓,画家却偏偏钟爱纯度最高的三原色,通过对红、黄、蓝三种色彩比重的调控,呈现出你中有我、相互包容的和谐画面。绘画作品中色彩的使用当然有其作用所在,尤其是表现主义绘画,画家更擅长用色彩来表现情绪,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物象色彩以外的,主观的色彩使用。图画书作为文学作品,传情达意也脱离不了色彩的推波助澜。
我们知道,色彩和人的情绪是有逻辑存在的关系。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也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表述,“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所望尘莫及的” ,还提及 “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红色热烈奔放、蓝色忧郁沉静、绿色清爽宜人、黄色柔软稚嫩……种种色相上的差异唤醒人不一样的情感经验,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相反的,若想要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往往就会使用到相对应的色彩。
这本图画书也不例外,若和被沐浴在阳光下温暖柔和的封面相比,内页的用色多少显得清冷,整本书弥漫着不同层次的蓝,一种同一性和谐色彩的搭配方式。即将明度、纯度、色相接近的一类色彩组合起来,能呈现出含蓄优雅、柔和抒情的情绪暗示,依次翻页便能感受到作品中的从容不迫。对于读者来说,这种和谐的色调处理能缓和阅读时的波动情绪,最大限度地进入图画书,甚至忘却阅读行为本身,如同委婉柔和的语气,具有安抚情绪、抚平创伤之力量。然而作品中依然有些许嫩黄时而从窗外撒入、时而平铺在街道,这里的色彩使用或许有画家的独到用意。故事中的主角,一位年迈的长者通过阅读,回忆起战争年代的种种经历,而纸面的蓝色恰如其分地将那段感伤一股脑宣泄。幽暗的书店就变得不仅仅是书店了,更像是长者封尘的记忆;阳光也不单纯是阳光了,更像阅读带来的心灵慰藉,照射进小店的阳光,穿透长者的记忆森林,让久违的过往越发清晰……所以才有了长者阅读时背景呈现出战争年代的画面。褪去了浓重的蓝,那画面泛出淡淡暖意,一阵回到过去心头的温热。
所谓光影总是彼此相伴,冷暖也是在对比中相互映衬。作品里虽然用冷色铺陈基调,却冷中带暖,大块面的蓝时而混杂着黄泛出绿意,时而又映衬出星星点点的红,让读者能从中获得冰雪融化一般的温热。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色彩运用能体现出不同的角色性格。例如长者身着蓝色大衣,能提示出冷静、成稳、忧郁的内心特质;小女孩一身鲜红则彰显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爱看漫画书的行为也刚好印证了这一点。于是蓝色怀抱着红色,被红色点燃青春的回忆,而红色却不懂蓝色的忧郁——一老一少,两个主角,两个年龄阶段,两种心理特征,两人的互动,两人的关系,都借助色彩得以体现。
除了借助色彩传情达意,画家在媒材的选择上也独具匠心。图画书创作中媒材的选择绝不是随心所欲,一切取决于创作者的表现意图和掌控能力。联想到图画书名作《好饿的毛毛虫》,艾瑞克·卡尔用一贯擅长的拼贴手法进行创作,先随意在纸面涂抹油彩,再撕剪出所需形象,经过拼帖组合,最终串联成册。于是,用纸张碎片也能构成完美画面,好似毛毛虫要经历破茧化蝶的过程,体现出的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价值观。这一本《星期三书店》,画家借助覆盖性很强的丙烯和水粉,用笔刷涂抹、层层堆砌在纸面,斑驳的笔刷留痕呈现出经受岁月洗礼的印记感,与一个叙述时光的故事配合得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