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儿少节目主持人刘清彦
金鼎奖、金漫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曹俊彦
联手合作、改编雾社樱花道的真实人物故事,
献给每一个认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起看见台湾美丽动人的山林,
在平凡的日常里,找到生命的感动。
这是我社出版的启发华语原创绘本系列之一,适合3-8岁儿童阅读。爷爷在山路的两旁种了许多樱花树,二十五年,三千多棵树……在爷爷的眼中,樱花树就像家人一样,陪伴他复健、开花让他欣赏。当年爷爷戴着斗笠、背着竹篓,一个人在陡峭的山坡上种树,那样的身影,应该只有这些树记得吧……
我没有见过刘清彦先生,但读过他不少书——翻译和创作的图画书,还有那本导读性质的《道在童书》。
刘清彦先生认为图画书里含有“各样的智慧”。“智慧”一词,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智”,从日从知,意为每日必有所知;“慧”,从彗从心,意为心有尘则借彗(扫帚)除之。智含有所为之意,须日日努力使知识增进;慧含有不为之意,涤除一切假象伪知。可见,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智慧之人并非是只有知识的人,知识有时会形成障碍,阻隔探索真理之路,如同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作为台湾知名的图画书创作者、推广人,刘清彦先生的创作目的非常明确——帮助孩子奠定基本的价值观,例如善良、尊重、友爱、奉献。这些价值观是孩子成长的心灵基础,也是成为“智慧”之人的人性基础。
因此,在刘清彦先生的图画书故事中,读者不难读出他要表达的主题。《小喜鹊和岩石山》表达的是“友谊及改变的力量”,《爷爷的樱花道》表达的是“关爱及奉献的力量”,《弟弟的世界》《亚斯的国王新衣》《啄木鸟女孩》表达的是“特殊群体关怀”。这些书都是“主题先行”,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认可“教育”不是一个贬义词的话。
“主题先行”,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史上,曾是被鄙夷和摒弃的一种创作方式,泛指那些“故事无趣、语言干瘪、形象模糊、直奔主题”的作品。刘清彦先生的作品也是“主题先行”的,但却没有上述的毛病。
刘清彦先生长期为小朋友们讲故事,他知道如何讲故事才能吸引孩子。在《爷爷的樱花道》这本图画书中,素材是来自一位叫王海清的台湾老人,奉献爱心植树造林的故事。故事的角度却是从老人的孙子“我”讲起,通过探访爷爷家的过程,展示出爷爷的刚毅坚韧、任劳任怨和朴实善良的品格。“我”的角度,能够拉近和小读者的距离,把爷爷的“伟大”放低,用平静的语气叙述出来,更见得平凡中的伟大。再加上“给树挂小木牌”这个动作性的细节,带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图画书的延伸活动留下了空间。爷爷和“我”在樱花道上散步的过程中,讲了很多的人生感悟,但读起来却亲切自然。法国曾出版了图画书《种树的男人》,《爷爷的樱花道》与其主题相似,表达上却没有《种树的男人》的深沉,反倒有一种东方式的素朴浅白。
《弟弟的世界》《亚斯的国王新衣》《啄木鸟女孩》这三本图画书,是大陆首套出版的以“特殊儿童”为描写对象的图画书。《弟弟的世界》和《亚斯的国王新衣》写的是自闭症孩子,但表现的方式却不一样。《弟弟的世界》取材现实,以“我”的眼光打量自闭症的弟弟,平静叙述中写出了手足情深;《亚斯的国王新衣》续写了安徒生童话《国王的新衣》,那个喊出“国王什么都没穿”的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热闹的故事中写出了特殊孩子的特殊才华;《啄木鸟女孩》则来自真实事件,一位大脑性瘫痪患儿用头绑着画笔作画的故事。上天关上了她手脚的“门”,却开启了她艺术的“窗”。这样的图画书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成人的,让成人读后也知道如何和这些特殊孩子相处。大陆像这样的孩子当不在少数,好多师范类大学都有“特殊教育专业”,几乎每个县市也有“特殊教育学校”,但却少见这类的图画书出版。
这套看似“小众”的书,正是“图书治疗”的最佳载体。我曾经去拜访过一些“特殊儿童”的家庭,发现每一位患儿身上,是数倍成人的精力付出,让人心情沉重。刘清彦先生的这套书,始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快乐也会传递给大陆的小朋友们。在这套书中,刘清彦先生还谈到如何和特殊儿童相处的观点:这些孩子只是不同而已,不需要额外的同情。把他们当成正常的孩子一样看待,反而是更好的关爱。这些观念都尚未在大陆推行。
刘清彦先生有极强的图画书“经营”能力。他知道在作品中要“让”——让出画家创作的空间。在他的图画书中,文图总是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图画书中有“各样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刘清彦先生的书中表现得天趣圆融,引人入胜。
读过刘清彦和曹俊彦两位老师创作的绘本《爷爷的樱花道》,不禁让我想起了清彦老师自己的故事。2015年5月,我和清彦老师在南京一同参加了一场儿童阅读论坛。那次相遇虽然短暂,但是出于对绘本的热爱让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和知己。临别时,清彦老师不但把他刚刚在大陆出版的《阅读里的生命教育》唯一的样书送与我,更是讲起了自己起伏跌宕的人生故事。
清彦老师今年48岁,和我同年。如果他不说的话,很可能会认为他是七零后甚至八零后。他乌黑发亮的头发(我问了不是染过的),红润清秀的面庞,更重要的是那种生机勃勃的精神,让人很难相信他已是近知天命的年龄。更难以想象的是,就在20年前,清彦老师几乎走到了死亡的边缘。那时候的他,学业上名列前茅,正准备被就读的大学派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然而不幸的是,长期的胃酸反流导致了他胃部的病变。在做完一次大手术后,他虚弱到连站立都成了问题。他回忆自己有一次上街买东西,回家的时候被一阵风吹倒,竟然站立不起来了……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用尽力气才爬回了家。他说当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弱不禁风。
当清彦老师几近绝望的时候,在病床上偶然翻阅起手边的几本绘本。绘本里的真善美如涓涓清泉,给他的心里带来了无限的温暖和慰藉。在绘本阅读中,清彦老师的心情不但慢慢地好起来,身体也得以恢复。当他能够行动之后,便带着心爱的绘本,拖着病弱的身体开始到各处给孩子们讲读绘本故事。阅读不仅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于是,清彦老师决定放弃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专心从事起给他带来愉悦的儿童阅读工作。随着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绘本,共同感受欢乐,清彦老师的身体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爷爷的樱花道》这个绘本中的爷爷,正是和清彦老师一样,因为自己的热爱让病重的身体慢慢得以康复。那些给人带来美好甚至安全保护的樱花树,那些爷爷亲手种下的、寄托着对伴侣无限爱意的樱花树,让爷爷在病后激励着自己下床练习走路。从一小步、一小步,到每天至少能走一万步,最终能回到山上去照顾那些樱花树。清彦老师不也是这样的吗?他觉得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需要他,所以他坚持锻炼,同时给孩子们讲故事。他在这种欢乐中逐渐地健康起来,给儿童创作故事和指导儿童阅读已经成为他的终生事业。我想,他正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雾社山上种了3000多棵樱花树的王海清爷爷的故事有共鸣,才写就了这一首樱花道上的生命之歌。樱花道上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原本就是因为热爱而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更加长久。
当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一些年轻的生命遽然而逝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和学校愈来愈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长久以来,不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少生命教育,学校教育中也缺少应有的生命关怀,导致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缺位。即便一些幼儿园和学校安排了一些生命教育课程,但大多也是以说教为主,仅仅把生命教育等同于珍视生命的教育,忽略了生命中的人文精神与高尚情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让孩子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以健康地成长,成为了当今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绘本故事可以慢慢地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可贵,让他们从小懂得珍惜,懂得理解、尊重、宽容,懂得爱……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的成长以正向的引导,其实清彦老师早就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在他身体康复的过程中,通过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让很多孩子在故事中得以健康成长。他把这些共读绘本的经历与感受,记录整理成《阅读里的生命教育》一书,受到两岸三地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充分肯定。这次,他更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创作了这本生命传奇故事绘本,更是难能可贵。
好的绘本就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先生在与松居直先生合著的《绘本之力》中,讲到因为偶然看到的绘本,让自己从丧子之痛的人生低谷中重新振作起来。他感叹说:“原来绘本不但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大人看的,绘本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确实,好的绘本就是能够鼓舞人心,传递给人真善美的力量。什么是真善美?用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先生的话说:“科学追求的是真,人文追求的是善,艺术追求的是美。”在《爷爷的樱花道》这本优秀的绘本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曹俊彦老师的图画与刘清彦老师的文字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曹俊彦老师的彩色蜡笔下,图画不仅真实地表现出樱花树和种树人的生命状态,更完美地绘画出了雾社山的风景之美,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再配以动人的文字,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读到这本书的最后,看着小孙子跟着病愈后的爷爷来到山上,种下一棵樱花树,也种下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忽然想到另一个著名绘本中的一句话:“人人都想有棵树。他们回到家中,每人种下一棵树。”
人生有爱,树木有情!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种下一棵树,为别人,也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