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最佳图书
•畅销全球12种语言的超级感觉大书
•最好玩最有趣的人类感觉体验,多元文化的最佳启蒙书
快乐的,悲伤的,兴奋的,无聊的,愚蠢的,害羞的,自信的……这本书带领孩子们探索了各种不同的感觉,让他们知道如何讨论并且分享自己的感觉,使自己变得更好。作者玛丽•霍夫曼与插画师罗丝•阿斯奎思,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孩子们最经常出现的场合中,用智慧又敏锐的方式,创作出这本广受赞誉的《各种各样的感觉——超级感觉大书》!
本书里精细的文字和插画提醒着我们,感觉的表情有多么丰富,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导游的指引下,逛一座肖像画廊。
——卫报
玛丽•霍夫曼的简单而敏锐的文本,为孩子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方式来思考和谈论我们的感觉。而阿斯奎思古怪而诙谐的插图,完美表达了每一种不同的情绪。
——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
人的感觉是非常神奇的一种存在。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都没有这么复杂的感觉。哭时,我们流下咸涩的泪水;笑时,我们嘴角上扬、合不拢嘴。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感觉带给我们与其他生命最大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感觉—超级感觉大书》,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绘本。作者玛丽•霍夫曼与插画师罗丝•阿斯奎思用一种敏锐而独特的方式,为感觉作出了极好的诠释。
——儿童美育教师 小豆豆艺术馆创始人 李芳妃
童书,常常因其服务于幼者的内容被成人“轻视”;同时,又因其“教育性”的基本属性,被成人重视。一本优秀的童书,往往以其出色的内容寓教于乐,颠覆成人惯性的判断标准。《各种各样的感觉——超级感觉大书》正是其一。
这本书谈的是什么?什么是感觉?感觉对孩子们有多重要?如果我们按成人对功能性的过度关注来审视这样一本图画书,会是怎样的状态呢……从《新华字典》里寻找答案?研习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是请教心理专家?如果只重视“功能性”的内容,去跟儿童沟通对他们心智成长如此重要的心理现象——感觉,恐怕孩子们很快就落荒而逃了……
而绝妙的图画书,又是怎么做到与儿童有效沟通的呢?
让我们移步内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衬,满满整个跨页上布满各种图素!没有文字。现实中与孩子们共读时,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哇……”然后,鸦雀无声。
此时,千万不要急着翻页。相反,当你把书向孩子的方向轻轻前移一点时,就会发现,不需借助任何语言的引导,孩子们已经开始在环衬画面中的人物头像、生活用品、音符、色彩、玩具……以及各种符号之间仔细辨认、观察,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
当书籍的内容成功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时,对书籍的探索将成为他们的内在动力。一扇探知感觉的大门,由此被轻轻推开……
“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你觉得这些小朋友感觉怎么样?不是很容易看出来哦。”作者首先抛出问题,将小读者对感觉的好奇引向对画面中各种各样的脸的观察。这一阅读行为,恰恰锻炼着儿童通过对他人面部表情、动作等信息的捕捉,进而对他人情绪状态产生理解与判断的能力。
这一页,可以由成人念给孩子听的文字只有这三句。是的,与环衬同样是整整一个跨页。
此时,请依旧不要急于翻页。因为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人体已经开始工作了:耳朵捕捉倾听语言产生的感觉,双手捕捉触摸纸张产生的感觉,眼睛捕捉观察画面信息产生的感觉……在成人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们的感官中枢——大脑正在负责综合处理各种各样的感觉信息,形成对内容的认知、比较与思考。显然,文字的留白恰恰给儿童感觉的过程留出了时间。如此,阅读“感觉大书”的过程恰似一场正在体验的“感觉之旅”,一场在真切、具象的感觉过程中,有效认知原本分类、抽象的概念的成长之旅。
“快乐、难过、兴奋、无聊、感兴趣、生气、不开心、平静……”不同于以往儿童图画书突出的故事性,本书作者以其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攫取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将十八种不同感觉以主题分类的方式逐一对照,为孩子们拼接出一幅有关感觉的全景地图,令生活经验尚浅的孩子们获知感觉存在的丰富性,打下辨识感觉的基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对各种感觉加入过多参照个人好恶的评判,而是将笔墨着重于对感觉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及情绪本身的原味呈现。书中提出了部分处理感觉的方式,给孩子们因不良感觉而产生的不当行为表达做出了恰当疏泄与调整的示范。
作者笔下平和诙谐的文字激发了阅读过程的乐趣。设问的使用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翻页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对感觉的探查。提问的方式增强了阅读互动,为孩子们预留了一个在充分感知后输出语言、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对话中探讨的语气,令读者感受到文字间真切流动着的诚意与尊重,给予书外的成人很好的示范:在与儿童谈论此类严肃而复杂的问题时,如何提升沟通过程中的有效性。
阅读时,大、小读者可以选择从前到后逐一阅读,还可以先挑选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觉开始探究,赋予“感觉大书”工具书的属性。当然,孩子们一定不会放过扉页上自称每次翻页都会等待小读者去寻找的虎斑猫,将本书兼具视觉发现的功能一并完美体验。
别忘了,把“读你最喜欢的书”的“快乐感觉”分享给身边的人哦!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缘何确知自己是切切实实地活着?那些微妙的、不尽相同的感觉,也许是提醒我们活着的证明。在世俗的生活中,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愤懑,时而惆怅……很多时候,就是因了这种种感觉的存在,我们才知晓,我们——活着。
人的感觉是非常神奇的一种存在。在各种各样的动物身上,都没有这么复杂的感觉。哭时,我们流下咸涩的泪水;笑时,我们嘴角上扬、合不拢嘴。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感觉带给我们与其他生命最大的不同。
作为一个有着内敛、含蓄传统的民族,我们对于感觉的体悟向来细致入微。而其他国家又是如何表达自己对于感觉的觉察和思索呢?现在,放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各种各样的感觉—超级感觉大书》,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绘本。它也是《各种各样的家庭——超级家庭大书》的姊妹篇。作者玛丽·霍夫曼与插画师罗丝·阿斯奎思用一种敏锐而独特的方式,为感觉做出了极好的诠释。
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话题——“你今天感觉怎么样?”来开篇。它引导我们用最丰富的方式来描述各种各样的感觉,当快乐的、伤心的、兴奋的、无聊的、孤独的等种种感觉被生动地带到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也许会惊讶于人类原来拥有这么多微妙的感觉!它们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活着的每个瞬间,丰富着我们的生命。最妙的是,小读者们看到的是不同的孩子诠释不同的感觉,这给了他们相当大的代入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无限乐趣与思考。
更为关键的是,这本书在带领孩子们探索各种不同的感觉之后,让他们知道如何讨论并且分享自己的感觉,使自己变得更好,也让孩子们学习更多处理负面感觉的方法。这是件多么棒的事啊!
一个成人的感知觉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五方面体现出来。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这五感设计一些好玩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充分发展各种感知觉,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真实细微的感觉。
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那么美好的字形、字义随着简体字的普及,让我们在今天不太容易完全了解和懂得。但这种艺术形式又代表了我们的智慧,该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这种艺术的存在而又不枯燥呢?有一个好玩儿的方法:摸字。
以上是小恩在碑林里触摸一个个自己感兴趣的字。当他的小手拂过那一个个凹凸错落、形态各异的字时,触到的是文化、审美趣味以及古人的匠心。他也许会永远记得,在岱庙碑林里消耗掉的那个午后,那些落在石碑上的阳光。
像以上例子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各种让孩子通过五感去探索的机会,就看父母们能不能悉心去体会、思考和发现了。当然,除了感知游戏之外,我们其实还可以带领孩子做到更多。比如通过美术的形式,促进孩子对感觉的实践和表达。以下就举两个美术活动方案,抛砖引玉,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够在读完这本绘本以后,带着孩子在家里玩起来。
方案一:跳舞的木炭条
材料准备:木炭条、素描纸、定画液。这三种材料在普通的美术用品店就可以购买到哦!
步骤:
1.先观察木炭条,并请小朋友猜猜木炭条是如何做成的。
Tips:木炭条的制作方法是把原料木材放进密封的容器中燃烧。由于空气进不了容器,因而木材(如柳木条)不会着火化为灰烬。炭条质地松脆、多孔隙。绘画用的木炭条硬度不一,有极软、软、不软不硬之分。
2.触摸并感受木炭条的特点,用语言表述出来。
3.老师引导小朋友用轻、重、缓、急、拖动、滚等方法使用木炭条,在裁剪好的小张素描纸上,画出不同的痕迹。这一步是体会不同的动作使木炭条画出的线条产生的变化。
4.画感觉。这一步可以用各种不同方法来画孩子们的感觉了——开心的、伤心的、愤怒的等等。准备多张小纸张,画出孩子们心中不同的感觉。这一步其实是孩子情绪的疏导,一边画一边回忆、描述,最后分享。这样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感觉,有些不良情绪也能通过这样的创作抒发和释放出来。
孩子们的世界如此丰富敏锐,很多细节容易被我们忽略。以上是四岁的笑笑画的线条,你能看出来这些线条代表的是什么吗?里面藏着一点点开心、非常开心、不开心甚至还有“麻”的感觉!画面上的那条弯曲的波浪线,笑笑自己准确地说出画的是“麻”的感觉。这是多么敏锐和幽默的表达啊!
方案二:感受色彩
材料准备:水粉、水彩或手指画颜料,素描纸、毛笔、调色盘以及涮笔筒。
步骤:
1.先观察各种颜色,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各种颜色带来的感觉。
2.引导孩子使用各种颜色,创作不同的感觉。
小画家:邓炜青 年龄:4岁9个月
左上:好吃的东西带来的感觉。
右上:害怕。
下方:一家人出去玩。
孩子有种天生的敏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表达不同的情绪,而且非常准确。比如开心美好使用的是暖红色,害怕使用的是冷蓝色。
小画家:李君琢 年龄:4岁9个月
左上:粗糙。
右上:光滑。
左下:生气。
右下:高兴。
黄色区域是一本小书,表达了孩子们阅读时的喜悦心情。看着孩子们用画笔画出心中的感觉,我们似乎可以触碰到他们敏锐广阔的内心世界。唯有此刻,我们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十分缺乏,他们的感觉远超我们的想象。
作为成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并通过种种方式,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觉。我们也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保留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让自己的觉知力不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钝化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