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什么是谎话
※探讨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说谎话
※谎话都起了什么作用
※孩子们的第一本哲学绘本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世界,促进亲子交流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口吻带领大家注视谎话,谎话都有什么种类,什么情况下容易说谎话,谎话都起了什么作用,一定是不好的吗?这些关于谎话的问题不仅令人忍俊不禁也发人深思。本书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谎话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于诙谐轻松中富含哲理。
哲学家们往往会去探究,看似完全正确的前提,是否有可能推导出,在价值观上并不那么容易作出清晰判断的情境,进而去分析说谎的复杂缘由。图画书《谎话》的创作者,所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富有思辨性的推理活动。
--齐童巍(儿童文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一说到谎话,自然想到这是坏事情。不过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人们说谎有很多种情况,谎话也有好的一面。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谎话的方方面面,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
--日本读者
说谎到底是什么呢?是绝对的坏事吗?像书中的大人们一样,给出一个宏观的判断,认为“说谎是学坏的第一步”,因此在任何情境下都要绝对拒绝说谎。这样说是容易的,因为不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去辨析说谎的原因,而且对说谎的绝对拒绝又有着道德正确性和道德高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能够让自身获得道德感的加持。但是,哲学家们往往会去探究,看似完全正确的前提,是否有可能推导出在价值观上并不那么容易做出清晰判断的情境,进而去分析说谎的复杂缘由。图画书《谎话》的创作者,所做的就是这样一种富有思辨性的推理活动。
说谎的行为能够堂而皇之地存在,首先是因为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生活细节上,人们会选择说谎,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这也是在不伤害他人情况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图画书《谎话》中,虚报年龄、使用赝品珍珠、掩饰遗失雨伞和尿床过失、吹嘘父亲的职位等等均属于这样的情况。为了避免尴尬的交际处境,使交际更顺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人物选择了说谎。由于并没有因此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自我防卫的动机又很普遍,这种谎话行为是常能为人所接受的,也是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才会有许多现代文学,致力于描摹不同人物话语之间的缝隙,寻找话语中的不同叙述指向,呈现情节的多个侧面。
说谎行为第二种光明正大的、影响颇广的存在情境,应该就是戏剧演出、电影、电视剧以及模型等等。这些模拟现实或者演绎现实的艺术作品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画面上疏落的笔触,画面中入画的工作人员和道具,都突显了戏剧演出和电影镜头均是众人协力完成的对现实的模拟,也是一种“说谎”行为。但是,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对于这种说谎行为,有着共同的默契。演出的假定性特征,是表演者和观看者双方的约定,也是一切表演吸引人的基础。表演者会声情并茂地进入演出所设定的一个个情境,观看者则身临其境地感知这一个个情境。只有这样,表演才有可能达成,表演者和观看者才能完成情感上的沟通过程,完成有真情实感的叙事过程。同样的,看到书中的仿真模型,也只有接受模型的情境,进入情境去体会并建立这样的心理预期,才不会感受到被欺骗,而是让心神游游弋其中。如果失去了假定性的默契,失去人与人之间精神交往的这其中一座桥梁,就会失去构筑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有力武器,失去文学、艺术的许多可能性。
而说谎与不说谎最清晰的界限,创作者把它们放在了这本书的中部,童话中老婆婆的毒苹果、大灰狼对小羊的欺骗都是邪恶的,会给人以反感,是没有诗意的,没有余韵的,不能放在书的结尾。创作者将这些欺骗行为安排在最有诗意的两个部分的中间,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谎话是不行的,是应该拒绝相信的,这样就能和前后文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
书的最后一部分,既有善意的谎言,也有关于人的信仰,将对谎话的分析推进到了深刻的道德层面。在正确信息与内心真诚、内在动机、良心、尊严等之间如何选择,哲学家们有过很多探讨,比如:在任何情况下向所有人(包括正试图行凶的人)都一视同仁地提供正确信息是道德的,还是出于内心的良知用真诚的心根据情境作答更符合道德的原则。在一个透明的、没有任何伪装的世界里,也许回答正确信息是最道德的。然而,现实常常会更复杂,比如书中对作画对象的美化、对厨艺的赞美、承担弟弟打碎盘子的责任,虽然都不符合信息的正确性,却都是在真诚、善良的心态下做出了符合良知的回答。就像古希腊人做雕塑一样,有着超越真实形象的向美的心。而书中提到的关于神仙、妖怪、河童、圣诞老人的信仰,也涉及了人类心灵认知的更多形式。
也许,当我们随着创作者的笔触,经历了这一系列的说谎情境之后,再来面对这本书开篇中的生活场景时,心情会豁然开朗得多。因为只要用纯粹而真诚的心去面对别人、面对世界,说谎的情境就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