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处不在
Overal en ergens (everywhere and all around)
文 : [荷兰] 皮姆•范•赫斯特      图 : [比利时] 萨斯法拉丝•德•布鲁恩      译者:王芳
  • ISBN:978-7-5545-4919-3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2
  • 包装 :精装
  • 定价 :38.0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这本书通过尤兰达寻找已经去世的妈妈的过程,在与亲友的交流中感悟到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尤兰达的经历和她的思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慰藉,帮助并治愈那些经历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痛的孩子们。

内容介绍

尤兰达的妈妈去世了。尤兰达非常想念她。那么想……没有语言可以形容。妈妈现在会在哪儿呢?"如果你想找到我,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能找到。"这是妈妈曾经告诉她的。于是尤兰达决定寻找妈妈。寻找死去的妈妈。

精彩书评

如何帮助孩子们抚平心理创伤而不增加更多的痛苦,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无论是图画还是语言都非常出色,是一本难得的优秀作品。

--小学教师 亚马逊网站读者留言

作者了解小孩子的认知水平,他创作的故事没有隐藏悲伤,没有纠结在孩子对亲人死亡体验的回顾,而是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延续,向孩子坦陈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孩子一起诚实地寻找答案,让孩子珍惜那些因为爱而留存的回忆,从而获得可以时刻相伴的心灵慰藉。

--严霄霏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内页展示
皮姆•范•赫斯特

皮姆•范•赫斯特,荷兰童书作家,2007年他和伴侣一起收养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取名莫伊拉。在办理领养手续的过程中,皮姆意识到这些孩子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又很少能接触到帮他们解答这些困惑的机会。他决定把正在进行的小说写作停下来,为领养的孩子和父母创作一本书,这就是他的第一本儿童绘本《罗西塔》。接下来,他又一连创作了好几本儿童绘本,这些书被克拉维斯出版社出版并被翻译成包括丹麦语、意大利语、韩语、泰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阿拉伯语、中文在内的十多种语言。


萨斯法拉丝•德•布鲁恩

萨斯法拉丝•德•布鲁恩,比利时绘本画家、平面设计师。从2014年开始她为克拉维斯出版社工作,专注绘本创作与插画。她的作品充满想象,温柔中透着深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带给孩子们启迪与抚慰。


  • 图文赏析 《我们终究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作者:严霄霏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生离死别,对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说,多少经历过一些,每每让我们嗟叹世事无常、人是多么渺小脆弱。若干年前,一位朋友意外过世,她先生来问我如何向幼小的孩子解释妈妈去世这样的事,要怎么才能安抚孩子。我只能试着把能想到的方法都告诉他,期待时间能治愈这样巨大的创伤。真希望早点遇到这本书,能够给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带去安慰。


    书中小女孩尤兰达的妈妈猝然离世,天真而敏感的孩子因为思念妈妈,四处向人寻问妈妈的去向。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让书里的每个人给了尤兰达不同的答案。死亡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对孩子来说,它是难以理解的。心理学家斯皮斯和布兰特(Speece & Brent,1984)在对儿童对死亡的认识发展的研究中指出:大多数儿童从5-7岁开始能够理解死亡概念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死亡的不可逆性——人死不能复生,死亡的无机能性——人死后会失去所有生命机能,以及死亡的普遍性——每一个人都会死,包括自己和身边的人。


    关于死亡,孩子们可能会向我们提出很多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我们是不是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有时候这些提问是出于好奇,有时候寻求答案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孩子们寻求安慰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时刻,成年人会更想要保护孩子免于悲痛,然而那些看似柔弱的孩子,往往有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坚韧的生命力。作者了解小孩子的认知水平,他创作的故事没有隐藏悲伤,没有纠结在孩子对亲人死亡体验的回顾,而是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延续,向孩子坦陈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孩子一起诚实地寻找答案,让孩子珍惜那些因为爱而留存的回忆,从而获得可以时刻相伴的心灵慰藉。


    关于死亡的谜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当尤兰达问起妈妈在哪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答。四岁的弟弟还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着小熊像对妈妈那样说话可以得到安慰;对爸爸来说,照片、咖啡杯、椅子和外套……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有妈妈的痕迹;尤兰达在妈妈做的毛绒兔身上找到妈妈的味道;姨妈对尤兰达讲述妈妈的故事得到了安慰;外婆的心情可能难以用语言表达,看到妈妈小时候的照片,照看她留在世上的小女孩,是外婆纪念的方式;外公理解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他带尤兰达一起打理妈妈的墓园,看望妈妈种下的玫瑰,看到充满希望、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妈妈的朋友和尤兰达的老师也都在陪伴她、关注她,带她在海风和星空中感受妈妈的拥抱和目光。


    和小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对成年人来说算是不小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像外公用玫瑰花来解释生命的循环那样。无论是那些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者曾经发生过的、存在于孩子脑海中的回忆,都能帮助孩子理解。另外,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总是需要不断地反复。如果孩子对我们的回答感到困惑,那么他们昨天提过的问题,明天可能又会问起,甚至还会问更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孩子的体验和经历更加丰富,他们也会通过向大人提问来分享他们的感受。尤兰达很幸运,她不断地提问,身边每个人都很坦诚地回答她的问题,每一种回答都能很好地安抚她,每一种回答都能让她有新的理解。作者在故事里向我们展示了各种纪念亲人、抚慰悲痛的方式,并且让孩子在故事的结尾找到属于自己的思念亲人的方式。


    我女儿不到五岁,她最喜欢结尾处“妈妈回到小女孩身边”的情节。没有亲人故世经验的孩子也深深懂得与亲人分离的难过,小读者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最能让他们得到安慰的部分。尤兰达有很多家人的关爱在保护她,让她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自己是安全的。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会因此改变,但是还有很多熟悉的事物让她觉得安全。关于死亡,我女儿也会问:“如果大人们都会死去,谁会来照顾我呢?”关注点特别实际。我明白她其实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她放心的保证。我的回答是:“我们还要活很久呢,不论在哪里我们都会照顾你。你慢慢长大也要学会照顾自己和别人呀。”


    我很喜欢作者皮姆的一点就是他既懂得孩子,也非常懂得家长。他做过小学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他的作品都是非常治愈的,总能带着大人和孩子融入故事的情境中去,跟着故事里的人物,说出他们原本在生活中难以表达出来的心绪。尤兰达说出了孩子们的疑惑,而尤兰达的亲人们也帮我们打开与孩子沟通的大门,让大人可以向孩子坦陈自己的感受。当亲人去世的时候,很多成年人也会遭受悲痛的打击,感觉没有力量支撑自己去积极地面对生活。越是这样的时候,小孩子越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作者让姨妈在尤兰达面前哭出来,把悲伤和喜悦的原因都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本书也教给我们如何更好地回应这些情绪,一起扫墓,一个拥抱,一起散步,一起聊聊曾经的趣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爱和美好的记忆不会消散,这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安慰,并激发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死亡与生命、失去与拥有、痛苦与幸福,当我们看到故事的两面,才更有可能了解生命的宝贵,珍惜世间的万物,思考如何度过一生。这本书虽然在谈论死亡,但是并没有用痛苦将我们淹没,整本书洋溢的温柔力量,带给我们希望。


    当我读完这本书,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带孩子们到常去嬉水玩沙的海滩,多拍些照片,什么美颜滤镜都不需要,我只想把我们在一起的那些爱的记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