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到了!
I GOT IT!
文 : [美] 大卫•威斯纳      图 : [美] 大卫•威斯纳     
  • ISBN:978-7-5596-3484-9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品牌 :启发文化
  • 开本 :12
  • 包装 :精装
  • 定价 :48.00 元
前往购买:

00:0000:00
推荐理由

这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在视觉上区分为两个世界来呈现:现实世界正在进行棒球比赛,以及男孩作为外野手的内心世界。


现实世界的画面是由三面白色边框框起来的。当男孩伸出左手去拿球的时候,一侧的白云和右页的白色边框融为一体,在此,他的假想以孤立的形式存在。这一设计(有无边框)可以让读者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


随着球离手套越来越近,故事在现实世界和他脑海里愈加可怕的假想之间来回切换。当他最终控制了自己的思想时,在脑海最后的画面里,所有其他形象都消失了--因为他达到了我女儿所写的那种视觉上的寂静。

——大卫·威斯纳

本书通过绘画艺术的手段,向孩子们传递了许多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理念……接下来的画面,魔幻消失,回到现实。是的,他真的接到了!男孩和他的队友,因接到了球在欢呼雀跃,男孩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赢得一个球,而是超越了自己,克服了障碍,赢得了决心和勇气,这可是未来人生中能够获得更大成功的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真的"接到了"!

——姬炤华 多项图书奖评委、艺术推广人、图画书作家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无字图画书,作者大卫o威斯纳将其标志性的绘画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带入了一场棒球比赛中。 赛场上的棒球被击中后,时间突然无限延长了,对棒球比赛充满渴望的小外野手来说,有足够的时间来设想接球后的各种奇妙境况。 他下定了决心,鼓足了勇气,克服了想象中的障碍,终于取得了成功。

精彩书评

大卫·威斯纳最新创作的这本图画书文字寥寥无几,以其标志性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为特色,通过视觉叙事的转折,让平凡变得不平凡,而这些转折总是出人意料,永远无法预测。

——美国《号角书》

威斯纳以丙烯、水粉和水彩创作,构图优美,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笔下的人物及其行为、群体活动,使放飞的想象深入人心。如果有读者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一幕:永无止境地等待一个飞球落入其张开的手套(以及永远存在的危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所体会。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威斯纳以令人称奇的瞬间片段传达了时间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变慢的,以及人们在现实的外部世界与复杂、多维度的内在意识世界之间徘徊的方式。

——美国《出版人周刊》

内页展示
大卫•威斯纳

大卫•威斯纳,195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80年,他与格洛丽亚•斯库辛斯基(Gloria Skurzynski)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书《诚实的安德鲁》(Honest Andrew),1988年自写自画出版了第一本无字图画书《梦幻大飞行》(Free Fall),这本书获得了1989年的凯迪克奖银奖;他的无字图画书还有《飓风》(Hurricane,1990)、《1999年6月29日》(June 29,1999,1992)、获得1992年凯迪奖金奖的《疯狂星期二》(Tuesday,1991)、《滴水兽的夜晚》(Night of the Gargoyles,1994)、获得凯迪克奖银奖的《7号梦工厂》(Sector 7,1999)以及获得2002年凯迪奖金奖的《三只小猪》(The Three Pigs,2001)。2007年他的《海底来的秘密》(Flotsam,2007)再次获得凯迪克金奖。

  • 图画赏析 《超越自己,“接到”未来》
    作者:姬炤华 图画书作家、艺术推广人、多项图书奖评委

    大卫·威斯纳的无字绘本《我接到了!》表现的是棒球运动。这项运动在国际上广泛流行,表现棒球的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纯以绘画为表现手段的无字绘本,是怎样呈现棒球的魅力,又是怎样对读者产生影响的呢?本书通过绘画艺术的手段,向孩子们传递了许多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理念,让我们顺着故事的发展来逐一体味。


    参与比胜负更重要


    一个戴着棒球手套的男孩站在场外,看着场内的孩子玩棒球,他的双手背在身后,两脚向内,显然,他想加入其中,但是他在犹豫什么呢?也许是因为自己并不精湛的球技而感到羞涩吧。而他脚边的麻雀似乎正在给他加油打气呢!


    他慢慢接近那群孩子,并以试探的方式要求加入,眼神中充满了渴望。一个较年长,看似球队队长的男孩正在考虑。一个稳定的团队,也许并不需要新的伙伴,但是他在注视着男孩,也许因为新人的加入,会使球队输球,可这个机会对于男孩来说,却很珍贵。


    男孩得到了机会,虽然是外野手的位置(距击球手最远,是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些都不重要,男孩认真而投入,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也许胜负对于球队和他来说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加入球队的机会,迈出这一步对他来说至关重要。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对方球员击中了一个飞球,往男孩的方向飞来,这让他既欣喜又自信。“我接到了!”他心想。此时,画面忽然由写实转为魔幻,男孩周围的背景消失了,代之以一片空白,地上刹那间冒出一段段根茎,绊倒了他。当他的帽子和鞋被甩出时,一群麻雀站在旁边围观,还有一只奋勇飞起,像极了男孩此时的姿势。男孩摔倒在地上,他和球失之交臂了。请看落下的球,就在他的手套旁边,就差那么一点点,多么可惜,男孩又是多么狼狈啊!看着队友们沮丧的表情,还有队长略带责难的姿势,男孩的心里很难过。


    画面一转,背景出现了,切回到刚才准备接球的瞬间,男孩又回到了现实中。只不过,经历了摔倒的幻想,他的自信忽然没有了,代之以紧张和忧虑。魔幻的画面又出现了,在现实接球的画面之间不断切换:小小的根茎忽然迅速生长成高大的枯木虬枝,阻挡了男孩接球的去路,接下来,眼看就要接住了球,球却变得无比巨大……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没有背景、周围一片空白的画面,就是男孩幻想出来的,而有背景、带边框的画面则描绘的是现实。魔幻的部分,是男孩内心感受的视觉化表达,作者以其惯用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幻化出各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表现出了男孩的内心世界。而通过和现实画面的反复切换,我们知道这是在男孩接球的一瞬间,内心通过幻想一次次推演着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这个过程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从男孩的表情就能看出来,可这又是他必须经历的,失败能让人审视自己的不足,任何成功都要承受内心的煎熬,只有这样,才能成长。


    超越比得失更重要


    接下来魔幻的画面又出现了,而且篇幅相当长,连续占用了十页。在魔幻的画面里,他突然变成一个小小的人,小到和其他孩子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然而,他变得无比灵活,像超级英雄一样攀上队友们的身体,从他们的头顶掠过,然后一步步的奔向目标。麻雀们与他齐头并进,并且也缩小了。也许,他的伙伴不止是棒球队的队友,还有给他鼓励的麻雀们。


    小小的男孩在队友们巨大的手臂间腾空而起,稳稳地接住了球。男孩把令人沮丧的接球的过程,想象成他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么他真的接到了么?


    接下来的画面,魔幻消失,回到现实。是的,他真的接到了!男孩和他的队友,因接到了球在欢呼雀跃,男孩的成功并不仅仅是赢得一个球,而是超越了自己,克服了障碍,赢得了决心和勇气,这可是未来人生中能够获得更大成功的跳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真的“接到了”!


    合作比输赢更重要


    故事接近尾声,蓝天白云下的小伙伴们继续他们的比赛,这个画面把他们安排成一排,表明他们是一个团队,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可见,团体赛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未来的他们一定能领会团队合作的重要,并享受其中,而不是彼此掣肘,互相倾轧。


    当轮到男孩和队友下场时,他坐在地上,一边微笑着听新朋友聊天,一边专注着观看场上的赛况,旁边的队友,在为他们的击球手加油。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男孩真正地加入了他们,今天的他,收获满满!而对于阅读本书的孩子来说,更是受益终生!


    收起
  • 作者手记
    作者:《大卫·威斯纳创作谈》

    《我接到了!》这个构思在我脑海里盘桓已久。我想看看是否能设想一个样的概念,那就是用一个孩子的大脑意识来描绘一系列不断被放大的场景,而这些场景与其亲力亲为的行动有关。关键是,无论这个孩子在做什么,都有“刹那即永恒”的感觉。


    我首先想到的故事情节是接到一个球——确切的说,是一个棒球。记得孩提时代,我曾在邻居家宽阔的后院里打棒球,那是好几个街区的活动中心,我们都在那里玩游戏、做运动。我通常都在外场。我比大多数孩子要小一些,而外场一般都是没什么经验的球员。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害怕球真的打在我身上。每当有球从高空向我飞来,总感觉似乎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降落下来。当然,只是几秒钟而已,但对于我来说,这足够让我的大脑想象好几出末日场景了。


    就在这几秒钟即将结束时,我要么接到了,要么没有,就这么简单。这取决于我。


    我还要补充一点,小时候和朋友们一起打球时,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少年棒球联盟或高中棒球联赛,也不关心职业棒球。所以我花了些时间,想尝试构思一个棒球之外的故事。


    但我总是回到那个挥之不去的情境:球落下来,你接到了,或者没接到。所以,我决定还是用棒球来说故事。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女儿从高中开始打垒球。她打过好几个位置,但都是右外野手。


    作为一名十二年级的学生,她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讲述了回荡在她大脑中的声音,是如何阻碍她专注打球的。她希望达到一种“美丽的寂静”(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女儿)。


    这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在视觉上区分为两个世界来呈现:现实世界正在进行棒球比赛,以及男孩作为外野手的内心世界。


    现实世界的画面是由三面白色边框框起来的。当男孩伸出左手去拿球的时候,一侧的白云和右页的白色边框融为一体,在此,他的假想以孤立的形式存在。这一设计(有无边框)可以让读者游走于两个世界之间。


    随着球离手套越来越近,故事在现实世界和他脑海里愈加可怕的假想之间来回切换。


    当他最终控制了自己的思想时,在脑海最后的画面里,所有其他形象都消失了——因为他达到了我女儿所写的那种视觉上的寂静。


    图1.jpg


    ↑第一次构思这个故事的画面时,我试图呈现时钟的秒针在缓慢移动的感觉。


    图2.jpg


    ↑我也尝试过蒙太奇画面——嘀嗒作响的时钟、大脑、棒球,以及孩子的眼睛。这样表达又太过了,因为这些图画只是与构想有关,而非角色。


    图3.jpg


    ↑当我更多地思考主角时,有关时钟和蒙太奇的画面消失了。于是我在速写本上以缩略图的形式创作出这个故事。正是这样,我看到了这个设计,它能在视觉上把行动从男孩的脑海中移进移出。这些切换以黄色标识。


    图4.jpg


    ↑然后,我把整个故事从小图换成了满版的铅笔画。这里,我设定了具体的组成部分和设计元素,也尝试了许多梦幻场景的变化。


    图5.jpg


    ↑现实世界中的场景都是满版绘制的环境——有树、草和天空——这些图像被白色边框包围。当这个动作进入男孩的脑海时,白色的云与顶部、底部和右侧的白色边框融合在一起。白色继续穿过右页。在脑海的假想场景中,男孩在白色背景下形单影只。


    图6.jpg


    ↑这是最终的画稿,男孩的姿势和面部表情都定格了。他的身体向右倾斜,然后向球的方向伸展,将读者的视线移向页面的另一端。


    图7.jpg


    ↑这是已完成的画面。颜色将两个世界真正区分开来。色彩醒目的现实世界是用不透明的丙烯颜料画的,其余的白色梦幻世界用的是较薄的透明水彩。



    媒体评论


    大卫•威斯纳最新创作的这本图画书文字寥寥无几,以其标志性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为特色,通过视觉叙事的转折,让平凡变得不平凡,而这些转折总是出人意料,永远无法预测。

    ——美国《号角书》


    威斯纳以丙烯、水粉和水彩创作,构图优美,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笔下的人物及其行为、群体活动,使放飞的想象深入人心。如果有读者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一幕:永无止境地等待一个飞球落入其张开的手套(以及永远存在的危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所体会。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威斯纳以令人称奇的瞬间片段传达了时间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变慢的,以及人们在现实的外部世界与复杂、多维度的内在意识世界之间徘徊的方式。

    ——美国《出版人周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