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距离里,讨论自己 |柯倩华老师带你读经典

昨天,柯倩华老师带我们了解了儿童阅读的特性与经典图画书的关系,今天,让我们跟着柯倩华老师赏析几本经典图画书。


1596698300501938.jpg

《和甘伯伯去游河》


故事梗概:有一天,甘伯伯要去游河,他的朋友们——小孩、猫、猪、狗、兔子……纷纷要求上船同行,可是一上船,大家就忘了甘伯伯的叮咛,猪开始乱晃、狗开始追猫、猫开始捉兔子,最后船翻了……之后甘伯伯请大家去他家喝茶,而且还不忘邀请所有的朋友下回再一起去游河。

这本书是1973年的作品,很著名的一本经典图画书。

作者是约翰·伯宁罕,他非常了解儿童,他讲过很多很经典的话,他说小孩不是比大人笨,他们只是比大人缺乏经验。他们虽然依赖身边的大人,但是他们有独立的世界。

我们再来看这本书。

我不知道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我身边的老师们说,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她说不下去了。因为她在想,这个是什么主题呢?有老师说,这个故事是不可以带小孩坐船?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一定要用小孩的眼光来看故事,如果用大人的眼光看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就结束了。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怎么能成为幼儿教育的经典呢?

现在大家跟着我体会和想象一下,如果我是甘伯伯,我有一条船,我要划船出去了,虽然我并没有想到要去哪里,但小孩就是想要跟着去,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行动能力,常常要靠大人才能出门,而且他会想,你要去的地方一定很好玩。

这时候你答应了带他们去,并且你给他们说了各种规矩——比如不要吵吵闹闹,不要动来动去,你会发现,这个对于小孩来讲很难,虽然他说好,可他做不到。但这时候如果你很诚实的说不好,他可能就去不了了。在这本书里即使小孩子没有答应不吵吵闹闹,甘伯伯依然让他们上了船。

这里的意思也是让我们要一次一次的教小孩,教育就是这样,不是强迫,马上做到,小孩做不到你就要教他。

小孩子上船后,陆续有小动物也想上船,甘伯伯叫兔子不可以蹦蹦跳跳,叫猫不可以追兔子,叫绵羊不可以咩咩咩。

我们可以看出他说不可以的这些其实都是动物的本性,也是他们的特性,就像小孩的特点一样。那么,甘伯伯叫他们不可以这样,是什么意思呢?小孩子都会有一些天性,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天性。

最后,大家都上船了,也能体现,不管你是什么动物,你有什么特点,都可以上到这条船上来,人人平等、有教无类。

书中的画讲的都是每个动物的特性,这样也能体现出我不仅知道你的名字还知道你的特性,这个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很有意义,认识孩子,认识他的特点。

在设计上,它分为左页和右页,左边是黑白的,右边是彩色的。很多图画书用这样的方式,黑白的地方属于成人,彩色的地方属于图像,属于儿童,属于想象。

右边的角色出来,天地间只有他自己。代表我就是我,可是我上了船之后,我进了这个集体之后,我变成1/25或 1/30,变成其中的一名成员,由儿童世界到成人社会,这样的画法跟它表达的概念主题是有关系的。

当船翻了和最后聚餐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是全彩画页,可以体现出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画面,画面当中孩子们都在笑,是一场游戏而非灾难。

虽然在上船之前说了那么多不可以,可毕竟是小孩子,忍耐是有限度的,船翻了。大家都游上了岸,晒了太阳,把衣服弄干。但这个事情也是有后果的,没有船坐了,只好走回家。这也是让小孩子明白,他们的这个行为是有后果的,并需要自己承担。

折腾了一番,但还是喝到了下午茶,最后甘伯伯还跟大家相约下次再一起出去玩。

没有受伤,没有处罚,还有下午茶,还有下一次的邀约,这样百分百的接纳,百分百的原谅,甘伯伯这样幼儿文学史上一个理想的成人形象,哪一个小孩会不喜欢呢?

在与孩子互动上,这本书中每个角色跟甘伯伯说的话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用的字都不一样,这样可以用作小孩的语言练习;同时里面有很多角色,很多动物的特性,让孩子可以认识不同的动物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能够参与到其中去。


1596698337718440.jpg

《阿文的小毯子》


这个故事小孩们很喜欢,因为他们通常跟阿文一样有一个小毯子或者是旧的小被被、小宠物,大人都觉得没有用,要丢掉。可是小孩子们就是很喜欢。今天我们来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本图画书。

故事梗概:小老鼠阿文很喜欢他的小毯子,从小到大都带在身边,邻居的阿姨和阿文的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最后,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条一条的小手帕,阿文每天都会带着他的小手帕。

其实从这本书的封面开始就已经在讲故事了,在讲大人跟小孩子的关系,这个小孩子是往右边,背后有个大人在往左边。这其实在暗示大人的想法跟小孩的想法是相反的。

大人手上拿着一个望远镜,窥视人家。小孩是个小老鼠的角色,简单的线条,在细节的地方,把眼神勾勒得很生动,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眼角的余光看到了背后的大人。

小孩子手里一直拿着一条黄色的小毯子,这说明这条小毯子跟小孩的关系很温暖很亲密。他拥抱着它,它陪伴着他。

对于画面的处理,这种小图可以帮助画家创造比较多的空间跟时间。如果是纯文字的话,每个画面都要讲出来。但是它是图画书,画出来了,有一些话就不用讲了。所以故事有一部分是在图里的。

曾经我去讲故事,这一页,一个小朋友让我反复的讲,当我讲了七遍后,小朋友才说可以继续往下讲了,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吸引小朋友呢?

是因为这个小朋友一直跟着阿文的感受,阿文紧张的时候,他也跟着紧张,开心的时候,他也跟着哈哈大笑。这说明了小朋友是用体验在读故事。

为什么是这页呢?因为这是阿文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爸爸妈妈。

当一个小孩想独立的时候,他想要挑战大人,你不要觉得他跟你在捣蛋,他这样是因为他很在乎你,才想要战胜你。当他战胜你了,为什么他很开心呢?因为他很棒,这是他的成就感,跟他的自信心。

剪头发、看牙齿,对于小孩子来讲是有点害怕的事情。阿文在这个时候也一直带着小毯子,表示这个小毯子带给他勇气和安慰。

图里,这个隔壁的阿姨,她站在倒过来的花盆上,象征着她的基础是不太稳的。同时,你们也可以看到阿文在画面右下角,透过篱笆的缝可以看到,所以其实阿文都知道隔壁的阿姨在出什么主意。

大人们的每一个办法,阿文都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可以看出他非常聪明、非常机灵、非常健康。

阿文要上学了,但他依然要带着自己的小毯子,爸爸妈妈想出了个办法就是把小毯子做成小手帕,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这是第一次两个人对到一起。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人在斗法。现在问题解决了,两个人的眼神交汇了,而且两个人拿着手帕打招呼。主角阿文充满了孩子真实的特质,尤其是这种情绪情感的经验。

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看到阿文与他父母亲之间的关系。而这里面的成人角色,是我在看过的幼儿图画书里面,很贴近现实爸爸妈妈的。

其实,爸爸妈妈大部分的时间都很困惑,常常想尽了各种办法,用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

有的孩子说,这个爸爸妈妈,都听阿姨的话。可是他们没有强迫阿文啊。阿文有阿文的方法处理。孩子觉得这个爸爸妈妈还是很爱阿文的。

这个故事主题本身就是孩子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比如:我们看到阿文的小毯子,你有没有跟阿文一样的经历呢?我们看完故事,你想想,如果爸爸妈妈把阿文的毯子拿走,阿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如果你是阿文的朋友,你会怎么安慰他呢?

这种可以扩展出来对于文本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经历。虽然孩子讲的是阿文,但其实他讲的都是自己。所以这种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距离里面,讨论自己。


1596698368854515.jpg

《艾玛画画》


故事描绘了艾玛奶奶从孤寂落寞到丰富充实的老年生活景象,原来衰老也可以很优雅。

这个故事有真实原型——艾玛·斯特恩,一位晚年才开始创作的艺术家。作者芭芭拉·库尼也非常用心,创作这部作品前,她亲自飞到巴黎看艾玛·斯特恩的画室,又到她的家乡看她幼时居住过的村庄,最后用她的绘画风格绘制了这本图画书。

这是书的第一页,文字是“艾玛要过七十二岁生日了”,如果我给每个人一张纸,请你们来画艾玛,大家会画出什么样子的呢?我自己想了一下,大概不外蛋糕、蜡烛等等, 我想大多数人就是复制这个文字来画图(笑),也就是文字说了一遍,图像再说一遍。

但你们来看这张图,它与文字不是重复的,而是互补的。从文字中只能知道艾玛要过七十二岁生日了,但是通过图片我们还能看到这是一位又美又精致的老人,戴着帽子,穿着高跟鞋,她去闻花时还戴着手套。整体画面让你觉得很淡雅,但是有点高贵,坚定又有力量。这些都是角色的塑造。

经典的图画书是文图合作的,文字去写图画没有画出来的,图画要去说文字没有写出来的。这样产生的文字美感就会丰富。当你拿到一本薄薄的32页的图画书的时候,你实际上可以获得的东西远超过眼睛可以获得的。你可以观察它的线条、色彩、装扮等等。所以这是经典的图画书,它可以持续的在时空下散发。 

这本图画书,为什么用老太太做主角还会吸引小朋友呢?因为这里有小朋友喜欢的东西。这位艾玛喜欢画画,她在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并不会告诉别人,这样的经历,小孩子们也经常遇到。

她很好但很寂寞

还好有一只猫陪她

这本书里面还有情绪的转折,一开始告诉你她很好,很多儿女都回来看她,后来告诉你儿女走后她很寂寞,再下一页说到了幸好有只猫陪伴她。

图画书的文字要有逻辑,如果文字跳得太厉害,等于引导读者没有办法做逻辑性的思考。

充满童心的画面

艾玛还很有童心,比如这个画面,文字讲了三件事,晒太阳,啄木鸟打拍子,“南瓜籽”被困在树上。这些画面都体现出了童心。

左边这个画面,特别用框把艾玛框在外面,好像艾玛是个旁观者,看着看着,她的眉头越皱越深。

右边这个画面就欢快了很多。当她看着自己画的画的时候。是不是比较亮?色彩比较鲜艳?而且,这里她用两只手在背后做了一个笑脸。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紧密,前面后面统统都是有关联的。

艾玛开始自己画画,她去买画笔。可以看出她的线条很直,还特别安排了一个小男孩在后面帮他,这个小男孩背是弯的,弯与直的线形成了对比,把艾玛的精神表达了出来。

艾玛不是很张狂,她都在默默的做,这很贴合孩子的心。艾玛抬起头,又低下头,可以看出她的心情。通过其中的文字表述,让我们有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她的行为,把她的内在想法表达了出来。

如果孩子读书,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他其实是在被动的接受。可是如果他读到文字,有意在言外的思考跟想象,这样才会提高他的阅读能力。阅读跟思考是连在一起的。

继续往下看故事。四方八方的人来看她,还记得故事开头孩子们来看她,但孩子们走后,她就陷入寂寞;现在,因为创作,她的世界丰富起来了,她再也不寂寞了。

这就是《艾玛画画》整个故事。

这些好故事,虽然它们是虚构的,可是因为他们写得这么好,你会觉得,你由此认识了艾玛,认识了甘伯伯,认识了阿文。孩子在读故事的时候,会有感受跟思想,这些感受跟想法,会留在孩子的心里,最后变成成长的养分。

如果希望孩子变成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当然,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很多他们喜欢读的书,那样他们才会得到乐趣,得到意义,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