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伯伯的犀牛》是凯特•格林纳威大奖得主、英国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创作的第三部“甘伯伯”系列作品,继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游河》、1973年的《和甘伯伯去兜风》,30年后,甘伯伯开始了全新的旅程,去拯救一头失去爸爸妈妈的小犀牛,而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探险。备受喜爱的图画书传奇人物约翰•伯宁罕于2019年离开了我们,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图画书《甘伯伯的犀牛》在他过世后出版,为世人又留下了一部幼儿图画书的典范。
约翰•伯宁罕曾说,40年前他就想要创作犀牛的故事,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对幼儿述说的方式。他为犀牛坚持了40年,为幼儿等待了40年,终于创作出了孩子能读懂且合乎幼儿的特质与观点,并兼顾趣味、幽默和想象的佳作。
《甘伯伯的犀牛》延续了《和甘伯伯去游河》《和甘伯伯去兜风》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用冷静简洁的互动性文本,站在孩子的角度讲故事。画风简洁传神,延续了“甘伯伯”系列绘本标志性的随性速写画法,左页单色、右页彩色,单色页类似铅笔素描,寥寥几笔,写实中有轻微的漫画倾向,洋溢着童趣;彩色页让人眼前一亮,水彩般的黄绿色调,色彩鲜艳却不浓烈,给人田园般的恬静,柔和的线条和多幅开阔的场景又使画面充满感情和生命力。这本书同样具有约翰•伯宁罕式的朴拙和顽皮的幽默,细节丰富,还能在书中找到伯宁罕其他作品的影子,读起来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犀牛长大需要充足的食物,小读者们或许会和甘伯伯一样,担心犀牛越长越大会吃不饱,也会一起看着孩子们想办法帮助犀牛解决问题,看孩子们和犀牛发展友情。当读到一直被照顾的小犀牛后来主动去帮助他人时,小读者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成长吧。
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和我们告别了,可“甘伯伯”却会永远陪伴着我们,永远活在我们热爱童心的世界里,陪伴孩子们成长。这一次,热心环保,爱护动物的你,快来和甘伯伯一起关爱犀牛,为野生动物传播爱与希望吧!
甘伯伯要出门去探险了!这一次,他在非洲救助了一头失去爸爸妈妈的小犀牛,把他带了回来。可是,小犀牛吃得太多了,甘伯伯总是需要去找更多的食物给他吃。小犀牛越长越大,需要越來越多的食物,该怎样找来足够多的食物呢?孩子们想到一个好主意!在孩子们的帮助下,甘伯伯和他的犀牛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探险,有可能是去遥远的非洲,也有可能失去拯救一只犀牛,或养育一个小孩。对小孩来说,如何面对成长的挑战,如何和大人一起快乐地生活、成为家人,其实也是探险。大人和小孩,在家庭里,成为一起探险的同伴。这或许是甘伯伯最后一场探险送给我们的祝福。
——柯倩华,儿童文学翻译家、评论家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犀牛,作者约翰•伯宁罕指名将这本书献给名叫“苏丹”的犀牛。因此,对于犀牛的认识或许会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用心和创作背景,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这本图画故事书的涵义。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犀牛是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外表为灰色或棕色,分为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五种,而白犀牛又有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两个亚种。苏丹正是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白犀牛刚出生时大约60千克,成年后体重约为2~3吨,身高约1.7~1.9米,身长3米左右,嗅觉和听觉灵敏,奔跑速度约为每小时50千米,平均寿命大约40~50年。犀牛苏丹于1973年出生于非洲的苏丹共和国,两岁时被捕捉后,被送入捷克的动物园,2009年因保育的考虑被安置在非洲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直到2018年,苏丹因年迈,身体出现大面积伤口,并产生了并发症,治疗无效被施予安乐死,享年45岁(相当于人类90岁),留下世上仅存的两只雌性北方白犀牛——它的女儿和孙女。苏丹的死亡,宣告一个自然物种的消失,而其他种的犀牛事实上也濒临灭绝。
据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显示,犀牛大约起源于地质时代的第三纪,也就是说,这种在五千万年前就已存在并广泛分布于地球的生物,竟然现在被人类迫害到几乎要灭绝了。犀牛是食草性动物,生性温和,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觅食和进食,其他时间就在休息、闲逛、发呆,泡在泥浆里玩。原生栖息地被破坏固然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犀牛濒临灭绝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人类的盗猎。犀牛角被认为有治病的功效,还有人喜欢将它做成匕首或饰品,使它价格昂贵,约为黄金的十倍。盗猎者为了获取犀牛角而杀死它们,手段非常残忍。尽管《国际野生贸易公约》明令禁止犀牛制品的交易,各国政府也先后出台相关法令保护犀牛等野生动物,比如,中国在1993年就已颁布法令禁止犀牛角的买卖和运输,但世界上仍有不守法的人继续贪婪自私地制造犀牛的悲剧。
国际上有许多保护动物的人士和团体,一直在努力唤起大众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努力让大众认识到物种灭绝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并呼吁大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希望人们以正确的观念和行动来支持对犀牛的保育和救助。美国纽约立起了苏丹的雕像,英国媒体曾大篇幅报道苏丹的故事,介绍犀牛的处境,还有一群英国青少年组成了推广相关理念的团体。2018年,英国媒体曾经报道,在南非,有一只母犀牛被盗猎者割角杀害,一个月大的小犀牛在母亲身边不断徘徊哭泣,企图唤醒母亲喂奶给它喝。小犀牛通常三岁才独立,在此之前完全需要成年犀牛的保护,才能获得赖以生存的食物,并免于被其他野生动物(如鬣狗)追杀。
伯宁罕曾说,40年前他就想要创作犀牛的故事,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对幼儿述说的方式。他显然非常在意这个议题,希望借由作品发声,思索了40年没有放弃。我不确定南非的小犀牛是否为他提供了灵感,很庆幸他最终完成了理想的作品。这本书是他创作的最后一本图画书,2019年在他过世后出版,为世人又留下了一部幼儿图画书的典范。
高明的幼儿图画书,必须深入浅出,也就是要将知识、观念、意义等信息全部巧妙转化为无形,以文学和艺术手法去塑造角色、铺排情节、设计场景,合乎幼儿的特质与观点,并兼顾趣味、幽默与想象。伯宁罕没有基于热情和理念就匆匆地或者将就地去创作,并不认为只要幼儿能看懂、听懂就好。这本书是继1970年的《和甘伯伯去游河》、1973年的《和甘伯伯去兜风》之后,以甘伯伯为主角的第三部作品。他为犀牛坚持了40年,为幼儿等待了40年。
伯宁罕的作品从不居高临下对小孩说话。对成人而言,这需要有弯下身来却不矮化的功夫。他因此能专注于小孩的需要和渴望,以看起来简单轻松的方式,给小孩深切的温暖与安慰。书中的小犀牛,就生物性来说,符合属于犀牛的现实;就故事而言,符合属于幼儿的真实。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食物与爱,满足身体与心灵的健康需要,才能好好地活下来。甘伯伯对小犀牛的爱不落言筌,完全借由动作、行为、态度来表现。他不辞辛苦地张罗食物 (找沙漠里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帮忙),连夜开车,毫无怨言地视犀牛的需要为成长的必然。情节循序渐进地铺陈甘伯伯与犀牛的关系,为犀牛取名字,称汽车是“他们的”车,最后完全接纳犀牛成为一家人。对幼儿来说,什么是理想的家? 有饱足的食物、可安心休息的地方,还要支持他们发展自信和尊严。甘伯伯去学校找小孩帮忙,表示出对小孩的尊重和信任,也让犀牛和小孩发展友情的关系。犀牛的工作呈现出幼儿发展的社会化需求——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社会价值与群己关系。一直被照顾的小犀牛,后来能主动去帮助他人,这是成长的象征。不过,小孩毕竟是小孩,爱玩耍,会淘气。结局提醒我们,真正安全快乐的家,让小孩对于真实的自己感到放心。
这本书的图画依然有伯宁罕式的朴拙和幽默,而颜色的运用更自由奔放,柔和的线条和多幅开阔的场景使画面充满感情和生命力。画面上甘伯伯和犀牛以及犀牛和小孩们的位置,“演出”了角色的感受和成长的轨迹。若单看图画已能勾勒出流畅的故事主轴,许多图像细节,例如墙上的画似是他的其他作品 (《宝儿》《和甘伯伯去兜风》),添趣味。封面上,巴士和甘伯伯的汽车停在后方,甘伯伯和小孩们一起在犀牛背上快乐前行,充满象征意义。
探险,有可能是去遥远的非洲,也有可能是去拯救一只犀牛,或养育一个小孩。对小孩来说,如何面对成长的挑战,如何和大人一起快乐地生活、成为家人,其实也是探险。大人和小孩,在家庭里,成为一起探险的同伴。这或许是甘伯伯最后的一场探险送给我们的祝福。